在眾多數字資產中,有一類具有法幣性質的數字資產,被稱為“穩定幣”。它們與法幣的兌換價格穩定,波動很小,在多數情況下它被用作各種數字資產的交易中介,非常類似現實生活中的法幣,在數字資產交易中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角色。還有一類數字資產比如BTC(比特幣)、ETH(以太坊),它與法幣的兌換價格波動較大,通常被用于兩種場景:一是在各種幣幣交易中,通過價格的巨幅波動賺取差價以實現盈利,另外則是用于各類去中心化應用(DAPP)在以太坊上部署及運行時支付燃料費(GAS)。除此以外,還有以幣安BNB,火幣HT等為代表的交易平臺發行的數字資產。它們的用途接近于傳統的股票,持有者不僅有分紅權,還有傳統股票所不具備的投票權。
(1)BTC(比特幣)
比特幣(Bitcoin,簡稱BTC)誕生于2009年1月3日,是目前全球范圍內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數字資產,總量為2100萬枚,是一種通過點對點(P2P)的方式進行傳輸的數字貨幣。比特幣被投資者稱為“數字黃金”。比特幣依據特定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其使用整個P2P網絡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布式數據庫來確認并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并使用密碼學設計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可確保無法通過大量制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诿艽a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被真實擁有者轉移、支付及兌現。同樣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幣由于具有去中心化、可在全球范圍內流通、低廉的交易費、可匿名等特點,備受數字資產投資者和愛好者的喜歡。近幾年以來,美國華爾街的一些金融機構、多個國家的國央行開始關注比特幣背后的區塊鏈技術,日本政府已公開支持比特幣作為其法定的支付方式,相當一部分的日本商家、店鋪已開始接受比特幣支付。
(2)ETH(以太坊)
以太坊(Ethereum)是下一代密碼學賬本,支持眾多的高級功能,包括發行貨幣、智能合約,去中心化交易以及設立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s)或去中心化自治公司(DACs)。以太坊于2015年3月發布,總量為7200萬+1872萬/年。通俗來講,以太坊是一個開源平臺數字資產和區塊鏈平臺,讓開發者可以在區塊鏈上搭建和發布應用的平臺。目前以太坊的用途包括編程、擔保和交易,投票、域名、交易所,企業管理合同、協議、知識產權等。
(3)USDT(泰達幣,Tether)
USDT(泰達幣)是Tether公司于2014年推出的一種基于美元(USD)的代幣,其設定是與美元等價,用戶可隨時用USDT與USD進行1:1兌換。Tether公司對外聲稱,其嚴格遵守1:1的準備金保證,即該公司每發行1個USDT代幣,其銀行賬戶都會有1美元資金保障。用戶可以在Tether平臺進行資金查詢,以保障透明度。用戶可以通過SWIFT電匯美元至Tether公司提供的銀行賬戶,或通過交易所換取USDT。贖回美元時,反向操作即可。用戶也可在交易所用比特幣換取USDT。USDT被設計為法幣在數字網絡上的復制品,使之成為波動劇烈的加密貨幣市場中良好的保值代幣。因為泰達幣是由法幣支撐的,用戶可以在不受多數區塊鏈資產價格波動影響的情況下仍然在區塊鏈資產市場上進行交易。儲存賬戶狀態是公開的,可以隨時查詢到。而將泰達幣轉換為法定貨幣時需要收取交易服務費,因此,大多數交易所在計算營收時均以USDT為計量單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