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三個皮匠報告百科 > 社會治理

社會治理

目錄

社會治理是什么

社會治理主要是指在執政黨領導下,由政府組織主導,吸納社會組織等多方面治理主體參與,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的治理活動,是“以實現和維護群眾權利為核心,發揮多元治理主體的作用,針對國家治理中的社會問題,完善社會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推動社會有序和諧發展的過程”。社會治理也可以理解為在特定的社會基礎之上,由自上而下的社會管理以及自下而上的社會自治共同構成,它是政府、社會組織以及公民個人多方對公共事務和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

我國社會治理的內容根植于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之中,具有鮮明特色,主要治理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回應和解決弱勢群體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等社會轉型期間凸顯出來的社會問題;二是滿足民眾合理需求,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為民眾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的目標是通過化解社會矛盾、滿足民眾合理需求,進而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公正、激發社會活力、服務人民美好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1]。

社會治理內涵

(1)主體上實行多元共治。社會治理打破政府作為一元化治理主體的局面,在治理的過程中,市場、社會組織也積極參與并扮演著治理主體的角色。同時,也不能忽視公民主體的參與意愿。

(2)過程上進行民主協商。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多方主體互動的過程,如果沒有互動的伙伴關系,也就難以進行治理?;痈鞣降幕锇殛P系必須是平等的對話關系。

(3)目標上建設權利社會。權利型社會應該是指政府的職責是確保公民享有各項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達到社會互助和社群合作的政治狀態。首先,堅持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公民享有的各項基本權利,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利益,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其次,培養“積極的公民”,樹立公民的權利意識、法治意識和參與意識,提高公民的參與能力,實現公民參與國家各項管理的基本權利。

(4)方向上實行縱橫統一。社會治理方向包含縱和橫兩個方向??v向是指自上而下的社會管理和自下而上的社會自治雙向權衡,而橫向則是指由外而內的法治和由內而外的德治相互促進。法治和德治的共同目的均是維護社會的良好秩序。法律是道德傳播的有效武器,而道德則是評價法律的標準,并且是推動其法律實施的有效力量。道德和法律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構成社會治理的基礎。

(5)結果上實施權責一致。參與社會治理的各方主體在享受一定社會權力和權利的同時,還應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主張和踐行權責對等[2]。

社會治理與社會管理的區別

社會治理與社會管理是相互關聯的兩個概念。社會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促進社會系統協調運轉,對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以及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指導、規范、監督和糾正社會失靈的過程。

(1)從主體上看,社會管理的主體主要是指各級黨委和政府,相對單一;而社會治理的主體是指各類黨委和政府、各類社會組織、全體公民,主體多元。

(2)從目的上來看,社會管理強調實現既定的甚至是法定的管理目標,社會治理則強調多元主體的利益平衡,共同實現多元主體通過協商確定的治理目標。

(3)從運作模式上看,社會管理主要是政府管控社會,無所不能,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依靠內部嚴密的管理層級加以實現;而社會治理強調的是一個過程,一個各個主體之間充分協商協調的可持續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多元主體協同作用共建共治,解決國家治理中出現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共享治理成果。

(4)從渠道上來看,社會管理渠道單一,一般為從上到下;而社會治理的渠道則廣泛而多種,既可以從上到下,也可以從下到上,還可以從中間向上、向下延伸等。社會治理與政府治理有所區別[2]。

社會治理與政府治理的區別

政府治理是指政府行政系統作為治理主體,對經濟社會公共事務所進行的治理。而社會治理強調的是多元主體治理??梢哉f政府治理是社會治理的一部分。就其治理對象和基本內容而言,政府治理包含著政府對于自身、對于市場及對于社會實施的公共管理活動。

我國的政府治理通常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政府通過對自身的內部管理,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改進政府運行方式和行政流程,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從而使得政府全面而正確地履行職能,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科學性、民主性和有效性。二是政府作為市場經濟中的“有形之手”,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健全宏觀調控對市場經濟健康運行,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進行經濟調控和市場治理活動。三是政府作為社會管理主體,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和法治保障的基本格局下,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的管理活動[2]。

社會治理工具

(1)強制性工具

以法律法規、規章制度、行政命令等形式,利用政府權威性、強制性力量,規定和約束目標群體行為,從而實現社會治理目標的各種方法、手段、實現機制和制度安排;具體形式是法律法規、規章制度、行政命令等;適用場景有市場失靈、重大災難、恐怖主義等需要相對人無條件遵從特點是高度權威性、絕對強制力,是社會治理工具最基本的形式;能夠直接快速實現社會治理目標,效果明顯;缺乏靈活性,自由裁量空間不足,治理政策僵化甚至扭曲,需耗費大量公共資源

(2)經濟性工具

以尊重市場機制為出發點,利用經濟刺激措施或工商管理技術,引導目標群體達成社會治理目標的各種方法、手段、實現機制和制度安排;具體形式是傳統經濟手段,包括保險、征稅、收費、補貼、轉移支付、產權拍賣、民營化、合同外包、用者付費、憑單制、特許經營等;適用場景有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建市場、刺激市場、利用市場;特點是間接性、有償性、平等性、引導性執行效率較高,可利用的工具品種多,能有效調動目標群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施容易出現滯后、信息不對稱、負外部性、“搭便車”等問題

(3)社會性工具

社會和民間力量自主參與社會治理活動以實現社會治理目標的各種方法、手段、實現機制和制度安排;具體形式是社區治理、個人與家庭、志愿者服務、公司伙伴關系、公眾參與、聽證會等;適用場景需要社會和公民力量的參與配合;特點是自我管理性、自愿性、平等協商性、互惠合作性、主動參與性;公共投入少、政策群體意識和參與性強、易合作;權威性較低,對目標群體的強制性和約束性弱,不易管理

(4)信息性工具

為實現社會治理目標而采取的具有文化和信息屬性的各種方法、手段、實現機制和制度安排;具體形式是公開宣傳與教育、信息發布與披露、社會動員與勸解、大數據處理與適用、會議座談與聽證等;適用場景貫穿整個治理過程,特別是在需要目標群體理解和支持的情況下;特點是基礎性、引導性、傳遞性、互動性、共享性、轉化性;傳遞速度快、及時共享共情、易達成共識和理解等;文化的多元和復雜性、信息的龐雜性導致文化信息不充分、不對稱、易誤解

社會治理

社會治理特征

(1)主體多元化?!爸卫硪馕吨幌盗衼碜哉植幌抻谡纳鐣矙C構和行為者。它對傳統的國家和政府權威提出挑戰,政府并不是國家唯一的權力中心?!敝卫韽娬{主體的多元化。在社會公共事務治理的過程中,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及公民結成立體交叉網絡性結構,基于自身不同的作用,在平等互助的合作關系中,通過彼此問的分工與協作、溝通與配合,使得主動參與的各方主體,最終實現利益共享。相比較之下,社會管理是以政府為權力中心,形成以政府為單一管理主體,以行政權力對管理對象的單向管理為方式的缺少靈活互動性的管理過程。

(2)以善治為目標。社會治理希望實現治理的良好狀態,這種良好的狀態人們稱之為“善治”。而基于社會治理主體的多元,治理的目標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性,表現在“善治”里,則賦予善治更多的表現公共性與包容性,而不是簡單追求效率或照顧某一群體的特殊利益,它強調的是將不同主體的需求轉化為有效的互動,將多元的利益轉化為統一的行動。綜合體現秩序、效率、公平與利益共享。而社會管理則更多傾向于秩序與效率,管理者以此為目的,以改變管理技巧,豐富管理手段為渠道,實現對社會更好的控制,從而達到“善政”,與此同時,可能會犧牲共享、公平的因素,造成不正義。

(3)互動協調的主體關系。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決定在治理過程進行中治理主體彼此之間進行相互作用,而這種相互作用是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各個主體相互協作與合作,共同參與社會事務的運行。社會治理在理論情況下,政府與社會組織、公民通過面對面的方式進行合作并組成立體化網絡式管理系統,各個治理主體都會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到社會事務的管理過程中。而社會管理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過程,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地位不平等、單向的管理過程。

(4)政府與社會在治理過程中角色和行為方式不同。多元化主體,互動、參與式過程,必定要求各參與主體發揮不同的作用與角色。社會治理強調調動發揮多元主體的積極性,鼓勵參與者溝通協商,形成符合民眾整體利益的社會政策,以實現社會和諧發展。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政府與社會組織、公民處于平等的地位。此時政府為自己劃定作用邊界,從管不好和不該管的領域退出來,只是以戰略行動者的身份出現,扮演“元治理”角色。政府在行使其職權,發揮其角色作用時必須遵循其法定職、權、責,強調權力積極履行其職責,遵循制度化規范,為民眾提供更豐富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營造良好的社會治理環境,從而保障其他社會治理主體的主動參與到治理中來,調動民眾的參與積極性,調動社會發展的更多積極因素,發揮社會治理功效,促進社會平穩快速和諧發展。其他社會力量要積極投身到社會治理中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各種制度和規則的制定與實施,并予以監督,保障社會治理沿著符合公共利益的方向發展。而社會管理的環境下,政府以強勢的地位參與到管理過程中,政府靠的權威力量制定相應的社會政策管理社會,其他社會力量不能左右,政府的影響力無處不在,社會的發展不是必然符合大眾的愿望了[3]。

社會治理發展歷程

社會治理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全能政府”式的社會管控階段(1949—1978年)、“政府主導”的社會管理階段(1978—2002年),該時期分為兩個階段:1978—1992年管理體制調整階段和管理體制初建階段、現代社會治理體制的構建階段(2002—2012年)、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階段(2012年至今)四個階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社會治理正式替代社會管理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部分,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合作共治成為社會治理的核心要求。

社會治理

參考資料:

[1]中國信托業協會:2021年信托業專題研究報告(458頁).pdf

[2]趙彪.大數據背景下長沙市社會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湖南:湖南大學,2020.

[3]田萌. 論社會治理中的良法之治[D]. 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6.

相關報告:

【研報】房地產行業(物業服務)2021年投資策略報告:2021社會治理基層支柱百舸爭流使命擔當-20210105(31頁).pdf

中國電子學會&;中國數字經濟百人會:全球社會治理數字化轉型趨勢研判(2020年)(36頁).pdf

高盛集團(GoldmanSachs):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投資報告(英文版)(14頁).pdf

畢馬威:銀行的“環境、社會及治理”風險(30頁).pdf

互聯網治理藍皮書:2018-2019中國網絡社會治理年度成就、問題與趨勢(59頁).pdf

2019年花旗銀行環境社會治理報告(ESG) - 花旗銀行(英文版)(155頁).pdf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間
上一篇:科技金融(Techfin)
下一篇:數字銀行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