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統評估方法
(1)市場法
市場法是利用市場上同樣或者類似資產的近期交易,經過直接比較或類比分析來評估資產的價值。利用市場法評估需要兩個前提條件:第一,資產處于活躍的市場。第二,該市場中有可比的交易資產。在市場完備且具有較多可參考交易實例時,市場法是一個很合適的評估方法。目前市場上一些小規模的數據可以利用市場法進行評估。只是數據資產在我國仍處于發展階段,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交易市場,市場不夠公開透明。對于那些規模較大、構成較復雜的資產來說,缺乏可以參考的近似案例,在評估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不過,隨著市場的不斷完善,市場法一定會成為一個合適的評估方法。
(2)收益法
收益法是通過計算被評估資產未來預期收益的現值進行評估的各種評估方法的總稱。它涉及三個基本要素,一是可以合理預測被評估資產預期收益并且可以有效計量,二是所承擔的風險可以預測且有效計量;三是合理預測被評估資產的年限。但因為數據復制不產生損失、在不同情況下產生的收益又可以疊加,使得數據的價值不同于一般資產的價值,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而是一個動態值。同時,因為數據自身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價值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所以在計算受益期限時也有一定的局限。因此,數據資產的價值的預期收益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進行預測時具有一定的難度。
(3)成本法
成本法是指重新取得該項資產花費的成本。成本法使用前提包括三個。第一,被評估資產應可以繼續使用,第二,在計算成本時有可以參考的歷史資料,第三,使用過程中的耗費不是無效的。在搜集處理分析數據的時候,其中必然會出現許多研發成本、人力成本等無形耗費。在短時間內、數據價值還有效的前提下可以利用成本法進行估值。但是當企業持有容量較多的數據時,這些消耗并不能得到準確的計量,導致資產價值出現較大波動,影響最終的評估結果。
2非傳統評估方法
(1)實物期權法
投資者為了進一步規避投資風險,研究出了期權的概念。期權是一種選擇權,這個權利是屬于買方的權利。當買方預期未來價格上漲,會提前約定一個價格并支付一定的期權費。若市場價格高于約定價格,則執行期權,因為此時能在市場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利用實物期權評估數據資產價值時必須要判斷其是否具有期權屬性。
對數據資產而言,期權屬性表現在兩方面:其一,由于經濟市場總是處于不斷變化的階段,企業為了生存必須順應變化的市場環境。因此,企業需要不斷的對所持有的數據進行更新或者暫時擱置不適應市場的數據資產。其二,大數據作為企業的一項新興資產,具有較高的附加值。購買大數據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如果購買后的數據為企業帶來的收益大于購買時的價格,表示企業購買的大數據獲得了收益,選擇繼續持有。反之數據帶來的收益小于獲得的成本,企業會及時止損,選擇放棄持有該項數據資產。
(2)收益分成法
收益分成法就是計算被評估資產在總收益的比重。關鍵參數是計算出無形資產的收益占總收益的比例,即分成率。計算收益分成率時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被評估資產的具體形式。第二,該企業的經營類型。第三,被評估企業所在行業的發展情況。第四,企業實際的經營情況。第五,分析企業中其他資產所做的貢獻。第六,市場上類似情況的轉讓情況。常用的計算方法包括:經驗分析法、要素貢獻法、約當投資分成法、層次分析法。由于前幾種方法多用于技術性無形資產的評估,而數據資產與技術性無形資產不同,在評估數據資產時多使用層次分析法。
(3)超額收益法
該法就是計算出企業持有某項無形資產后獲得的超額收益,經過折現到基準日計算無形資產的價值。超額收益是指無形資產在未來某個時間范圍內為企業帶來超過市場平均收益的部分。確定超額收益一般包括三種方法,分別是增量測算法、差量法測算、分成測算法。增量測算是通過測算新增的收益確定為無形資產的收益,表現為銷量增加或者成本減少。差量法是將其他資產的收益從整體收益中分割后得出被評估資產的收益。分成法是通過測算無形資產占總收益的比例,測算出無形資產的收益。除了這個變量以外,還包括折現率和收益期的兩個關鍵參數。超額收益模型在評估無形資產時能夠適當減少主觀性的判斷,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對評估新興無形資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