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健康第一通往繁榮的處方(34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麥肯錫:健康第一通往繁榮的處方(34頁).pdf(34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2020年9月 健康第一 通往繁榮的處方 執行摘要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自1990年創立以來,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MGI) 始終致力于深刻理解全球經濟的演變。 作為麥肯錫公 司的商業和經濟研究智庫,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旨在為商業、 公共、 社會等領域的各界領袖把握塑造全 球經濟的趨勢與力量。 我們的研究融合 了經濟學和管理學, 并整合商業領袖的智慧洞見, 形成獨特的經濟學分析工具。 我們運 用“從微觀到宏觀”的方法論, 通過剖析微觀經濟的產業走勢, 以求更好地把握影響商業決策和公共政 策的宏觀力量。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深度報告覆蓋了20余個國家和30余個行業。 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 以下六大主題:
2、 生產力和增長、 自然資源、 勞動力市場、 全球金融市場演變、 科技創新對經濟的影響以 及城市化。 近期的研究報告評估了數字經濟、 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對就業的影響、 自然氣候風險、 收入 不均、 生產力難題、 解決兩性不平等所帶來的經濟利益、 全球競爭新時代、 中國創新以及數字和金融全 球化。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由以下三位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領導: 聯席主席James Manyika和Sven Smit, 主席華 強森 (Jonathan Woetzel) 。 研究院全球董事合伙人包括Michael Chui、 Susan Lund、 Anu Madgavkar、 Jan Mischke、 Sree
3、 Ramaswamy、 Jaana Reme、 成政珉 (Jeongmin Seong) 和Tilman Tacke。 Mekala Krishnan 是資深研究員, Sundiatu Dixon-Fyle是訪問資深研究員。 我們的項目團隊由研究院全球董事合伙人以及資深研究員領導, 囊括了麥肯錫在全球各地分公司的 咨詢顧問。 各個團隊依托于麥肯錫公司遍布全球的合伙人網絡和行業及管理專家。 麥肯錫全球研 究院委員會成員均為麥肯錫的領導人: Michael Birshan、 Andrs Cadena、 Sandrine Devillard、 Andr Dua、 Kweilin Ellingrud、
4、 Tarek Elmasry、 Katy George、 Rajat Gupta、 Eric Hazan、 Acha Leke、 Gary Pinkus、 Oliver Tonby和Eckart Windhagen。 委員會成員參與塑造研究議程, 牽頭重要研究, 并將種種發 現分享給全球各地的決策者。 此外, 我們的研究顧問還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諸多一流經濟學家。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使命是幫助企業和政策領導人了解改變全球經濟的力量并為下一輪增長做好準 備, 本報告也為該使命做出了貢獻。 與所有MGI研究和報告一樣, 這項工作是獨立的, 反映了我們的觀 點。 本報告未受到企業、 政府或其他機構
5、的委托, 目的也并非促進麥肯錫客戶的利益。 欲了解麥肯錫全 球研究院的詳細信息并下載報告, 請訪問 健康第一 通往繁榮的處方 執行摘要 作者: Jaana Remes, 舊金山 Katherine Linzer, 芝加哥 Shubham Singhal, 底特律 Martin Dewhurst, 倫敦 Penelope Dash, 倫敦 華強森 (Jonathan Woetzel), 上海 Sven Smit, 阿姆斯特丹 Matthias Evers, 漢堡 Matt Wilson, 紐約 Kristin-Anne Rutter, 倫敦 Aditi Ramdorai, 柏林 2020年10月
6、 前言 健康通常被視為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直到問題 出現。 這既適用于全球經濟, 也適用于個人生活。 當前的新冠疫情就是最直接的例證。 百余年來, 疫苗、 抗生素、 衛生水平提升及增加營養等帶來的 健康改善挽救了 千百萬人的生命, 并構成了經濟增 長的強大催化劑。 健康狀況的改善有助于壯大勞 動力群體, 提高生產率, 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帶來 巨大的社會效益。 然而, 近年來, 尤其是在成熟經 濟體中 , 醫療成本持續攀升的問題正在成為政策 的主要關注點, 健康作為投資方向則在很大程度 上被忽略了 。 眼下這場令人措手不及的疫情提醒了 我們, 健康問題對于個人、 社會及全球經濟是多 么的舉足輕重。
7、 本報告重點關注了改善世界人口健康所需要采取 的措施, 并計算了這些措施能給個人、 社會及經 濟帶來的收益。 作為麥肯錫公司歷時一年的研究 成果, 本報告是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MGI) 與麥肯 錫在醫療、 生命科學及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專家 攜手合作的成果。 這份研究依托于麥肯錫全球研 究院在經濟增長和生產率方面深厚的研究經驗, 麥肯錫在醫療健康方面的豐富專業知識, 以及過 去關于各類主題的出版內容, 包括醫療、 數字、 分 析與技術趨勢、 醫療系統改革、 更廣泛的健康決 定因素以及此次的新冠疫情。 本報告旨在根據我 們的研究和當前可獲得的信息提供洞見, 但不提 供醫療或其他方面的具體建議。 這
8、項研究的牽頭人是麥肯錫研究院全球董事合伙 人Jaana-Remes(常駐舊金山)、 麥肯錫醫療業務全 球董事合伙人Katherine-Linzer(常駐芝加哥)、 麥 肯錫全球研究院聯席院長華強森(常駐上海)以及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研究院聯席主席Sven-Smit;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 Penelope-Dash和 Martin-Dewhurst(常駐倫敦)Matthias Evers(常駐漢 堡); Shubham Singhal(常駐底特律); Matt-Wilson (常駐紐約), 以及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Kristin- Anne Rutter(常駐倫敦)。 項目團隊的牽頭人是A
9、diti-Ramdorai,成員 包括Julia-Chin、Ada-Cierkowska、Grail Dorling、 Bartosz-Jarocki、 Obiaku-Ohiaeri、 Eike Pfefferkorn、 Thilo Rattay、 Armin Reinert和Justin- Shamoun。 Jacob Aptekar、 Emma-Arias、 Rodrigo Castilla、 Sophie-Clarke、 Nicholas-Fox、 Badri Gopalakrishnan、 Eric Koskins和Madeline Penn提 供了額外的分析和研究支持。 感謝挑戰我們
10、思維并提供專業知識和咨詢的幾位 人士, 包括我們的學術顧問Richard-N.-Cooper博 士, 哈佛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Maurits-C.Boas; 哈 佛大學應用經濟學教授David M.-Cutler; 倫敦帝 國理工學院國際衛生政策和經濟學教授Franco- Sassi博士。 我們非常感謝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 所 (Institute of Health Metrics and-Evaluation) 提供的持續支持和真知灼見。 特別要感謝副教授 Joseph-Dieleman; 全球服務總監William-Heisel; 客戶服務部負責人Charles Jonscher, 以及總監
11、 Christopher J. L. Murray。 許多人慷慨貢獻了自己的時間、 數據和專長。 我 們要感謝阿斯利康制藥公司 (AstraZeneca) 首 席商務數字官Karan-Arora; 國際衛生系統加強 中心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ystems Strengthening) 執行主任Cristian-Baeza; 阿爾 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衰老研究所創始所長Nir Barzilai; 明斯特大學流行病學和社會醫學研究 所所長、 教授Klaus Berger; 哈佛大學陳曾熙公 共衛生學院經濟學與人口學教授David-Bloom 和Clar
12、ence-James-Gamble; 哈佛大學肯尼迪 學院高級研究員Camilla-Cavendish; 斯坦福大 學斯坦福長壽中心副主任Martha-Deevy; 老年 生活促進中心 (Centre-for-Ageing-Better) 首席 執行官Anna-Dixon; 衛生基金會 (The-Health Foundation) 首席執行官Jennifer-Dixon; 國家醫 學院院長Victor-Dzau; 蓬特韋德拉大學附屬醫 院綜合外科主任Alberto Eduardo Paraj Calvo;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Wolfgang-Fengler; 劍 橋大學休斯學院院長、 大學
13、理事會成員Anthony Freeling; 未來城市實驗室 (Future Cities Lab) 創 始人兼首席執行官Suzanne Holt Ballard; 密歇根 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David-Hutton; Apples and Honey Nightingale CIC總監兼負責人Judith Ish-Horowicz; Leapfrog to Value創始人Chintan Maru; 劍橋大學教授Patrick-Maxwell; 麻省大學 波士頓分校老年醫學研究所老齡化社會與人口 研究中心主任Jan Mutchler; 伊利諾伊大學芝加 哥分校公共衛生教授Jay Olsh
14、ansky; 寒武紀生 物制藥公司 (Cambrian-BioPharma) 首席執行官 James Peyer; 斯坦福醫學院衛生政策中心助理 ii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教授Maria Polyakova; 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 評估研究所助理教授Gregory Roth; 韋爾科姆信 托基金會 (Wellcome-Trust) 德國辦事處負責人 Caroline-Schmutte; 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 (Kiel Institute of World Economy) 高級經濟學家Michael Stolpe; 米爾肯研究所老齡化研究中心 (Milken- Institute Center f
15、or the Future of Aging) 高級主任 Nora Super; AARP執行副總裁兼首席公共政策官 Debra Whitman。 非常感謝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和麥肯錫公司 過去和現在的同事提供的寶貴幫助, 包括 VivekAgrawal, GauravAgrawal, AlanAlexander, JeffAlgazy, TeraAllas, RichardBartlett, AshitaBatavia, AxelBaur, MohammadBehnam, JoachimBleys, MollyBode, JuliusBruch, Nitin Chaturvedi, Keval
16、Chauhan, PhilippChen, JosefChristensen, NeelChudasama, MichaelChui, EricaCoe, MichaelConway, MattCraven, KushDas, SundiatuDixon- Fyle, ElizabethDoshi, BonnieDowling, AnasElTurabi, KanaEnomoto, EllenFeehan, AlanFitzgerald, ukaszFrydrych, GregGilbert, TristanGoodrich, EzraGreenberg, ZacharyGreenberg,
17、LarsHartenstein, ScottHayton, ViktorHediger, TaniaHolt, GarethJones, TomaszKaczmarczyk, SariKaganoff, AminaKandil, OmarKattan, PipKindersley, DmitriyKolodin, MekalaKrishnan, PoojaKumar, BrianLatko, StevenLee, ThomasLondon, SusanLund, IanLyons, AnuMadgavkar, AditiMallick, NadineMansour, JamesManyika,
18、 LauraMedford-Davis, ElenaMendezEscobar, PhilippeMenu, JimOatman, PeterOkebukola, IvanOstojic, SeemaParmar, AngelaPathiraja, HenryPhilofsky, GaryPinkus, LauraPittman, RosaPoetes, PradeepPrabhala, VikramRanade, SaifRathore, ErwanRolland, AdamRudin, NikhilSahni, SimoneSandler, JimmySarakatsannis, Etha
19、nSarnoski, DavidSaunders, CorinneSawers, TobiasSilberzahn, GurneethSinghDandona, KatarzynaSmietana, JeffSmith, AdamSomauroo, AtsushiSorita, SunnySun, NicoleSzlezak, TilmanTacke, KarishmaTandon, FlorianThen, AmyToporowski, JennyTran, DilipWagle, JinWang, QianyiWang, GuangYang, HannYew, CeliaZermatten
20、, AliceZheng和RhyenneZimmerman。 本報告的編輯人是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高級編輯 Anna Bernasek, 制作經理是Julie Philpot, 設 計師是Laura-Brown、 Marisa-Carder和Patrick White。 Nienke-Beuwer, Julie-Coppo和Sue Lavin-Jones負責外聯。 我們感謝同事Dennis Alexander、 Tim-Beacom、 Cathy-Gui、 Peter- Gumbel、 Dedra-Henderson、 Lauren-Meling和 Rebeca Robboy的寶貴貢獻和支持。 與
21、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所有研究和報告一樣, 這 項工作是獨立的, 反映了我們的觀點。 本報告未受 到企業、 政府或其他機構的委托。 我們歡迎您通 過MGI發表對于這項研究的評論。 James Manyika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聯席主席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 常駐舊金山辦公室 Sven Smit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聯席主席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 常駐阿姆斯特丹辦公室 華強森 (Jonathan Woetzel)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聯席院長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 常駐上海辦公室 2020年10月 iii健康第一: 通往繁榮的處方 簡述 健康第一: 通往繁榮的處方 新冠疫情沖擊表明, 普遍的健康對
22、于全球繁榮至關 重要。 初期估算顯示, 此次疫情及其后續影響或將 導致2020年全球GDP下滑3%8%。 而糟糕的健 康狀況每年都會使全球GDP縮減15%。 隨著全球開 始重構公共衛生系統并重建經濟, 我們獲得了一個 獨一無二的機會, 不僅可以恢復往日生活, 還可以極 大地促進廣泛的健康與繁榮。 健康不僅是一項需要 管理的成本, 也是一個投資方向, 本報告量化了健 康作為投資方向的優勢, 以及所能帶來的經濟和社 會收益。 我們分析了從現在到2040年的20年, 近 200個國家/地區各自會面臨的不同機遇與挑戰, 并 在區域、 收入原型和全球層面匯總了一份綜合信 息。 主要發現包括: 未來20年
23、, 通過推廣現有干預措施, 全球疾病 負擔有望減輕約40%。 70%以上的收益可通過 各類預防措施獲得, 包括創造更清潔、 更安全的 環境, 鼓勵更健康的行為習慣, 化解背后的社會 成因, 以及拓展獲得疫苗和預防醫療的途徑等。 其余收益將來自通過行之有效的療法 (包括藥 物和手術) 對各類疾病和急性癥狀的治療。 重構健康有望帶來巨大收益: 到2040年, 65歲 的人的平均健康狀況有望等同于今天的55歲的 人。 嬰兒死亡率將下降65%, 健康不平等差距將 收窄。 到2040年, 全球或將多存活2.3億人。 更 廣泛的社會收益 (指健康的福利價值) 可能高達 100萬億美元。 已知研發管道中的健
24、康創新可將疾病負擔進一 步降低6%10%。 在當今無法有效緩解的全球 疾病負擔中 , 約60%需要仰賴于醫藥和醫療創新 來進行預防和治療, 包括精神和神經系統疾 病、 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等。 我們篩選了10項已經 展現出光明前景的重要技術, 它們有望提供更 好的護理, 改善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 甚至減 緩衰老等。 其中包括細胞療法、 再生醫療、 數字 療法和基因療法等。 健康狀況改善有望將2040年的全球GDP拉升 12萬億美元, 即拉升8%, 相當于將年增長率拉 高0.4%。 這些年度經濟收益中約一半來自更龐 大、 更健康的勞動力。 其余來自拓展老年人、 殘 疾人和非正式護理人員參加工作的能
25、力, 以及 隨著慢性病負擔減輕而改善的生產率水平。 每投入1美元用于改善健康狀況, 經濟回報有望 達到24美元。 在高收入國家, 投入成本完全有 望被醫療服務生產率的提高所抵消。 低收入國 家需要在基本的衛生設施方面進行更多投資。 把握健康增長機會需要在醫療系統內外將重心 轉向預防。 這并非易事, 需要所有利益相關方攜 手促成以下4個必要條件: 將健康確立為社會 和經濟中的優先要務; 將健康納入所有人的議 程; 改造醫療體系; 加大治療等領域的創新。 隨著各國逐漸走出疫情陰霾, 我們迎來了一個幾十 年一遇的機會, 可以重新思考健康在后疫情時代的 作用。 將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將關注點轉移至回報率
26、最高的領域, 可改善韌性, 緩解健康不平等問題, 并增進個人、 社會及經濟福祉。 iv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47%幸存于非傳染性疾病 37%幸存于傳染性疾病 16%幸存于其他疾病 全球健康改善將帶來什么好處? 43天 新冠疫情對GDP的預 期影響 25倍 年復一年,健康狀況不佳導致全球經濟付出沉重代價: 健康欠佳和過早死亡 導致的人均生命損失 5% 慢性疾病導致的勞動力 人均生產率損失 通過已知干預措施,我們可將全球疾病負擔減輕40%以上 2040年全球將多存活的人數 6570%55 來自預防 包括環境、 行為和社會干預, 以及預防保健措施 8% $2$4 勞動參與度 提升 早亡 減少 健康問題
27、減少 勞動生產率 提升 我們篩選的健康收益將在2040年 為全球經濟注入12萬億美元 到2040年對GDP的影響(萬億美元)2040年 GDP增加 投資于健康改善的 每 1 美元的經濟收益 4.21.44.12.012.0 15% 的GDP 中年福利 將成為新的 Hugh Sitton/Getty Images 截止2020年6月, 新冠疫情已在全世界造成數十萬人死亡, 并引發了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全球 GDP季度萎縮, 使數億人失去了工作1。 相關損失前所未有, 高達數萬億美元。 但實際上, 即使在 日常環境下 , 健康狀況不佳也會給個人和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全球平均每年有1700萬人因各種
28、長期健康問題而去世, 其中許多人原本可以活下去2。 每年約有800萬人死于傳染病, 其中逾1/3 死于20歲生日之前, 而許多此類疾病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 全部加起來, 這些人本可以再多活近 2.5億年3。 全球近10億人患有精神疾病, 包括逾2億兒童4。 還有各類事故。 每年約有450萬人死 于意外傷害, 其中80%在70歲以下5。 如果我們能成功化解可避免的健康問題, 這個世界會是什 么景象呢?如果精神健康得到改善, 事故減少 , 又會是什么景象呢? 本報告檢視了改善世界人口健康狀況需要做些什么, 并計算了個人、 社會及全球經濟所能獲得 的收益。 采用現有治療方法和預防性干預措施, 未來2
29、0年的全球疾病負擔有望減輕約40%, 我們將這一情景稱為健康增長情景 (見附文E1, “我們的研究方法”)6。 這意味著死于癌癥和心 血管疾病的人數將減少約1/3, 死于熱帶疾病和瘧疾的人數將減少約60%。 總體而言, 到2040 年, 全球將多存活2.3億人。 而挖掘這些人的生產潛力將帶來可觀的經濟回報。 我們估計, 通過 壯大勞動力和提高生產率, 到2040年, 健康收益每年可將全球GDP提高12萬億美元, 相當于增 加8%, 這還不包括未來的創新和福利價值所帶來的額外收益。 改善全球健康狀況還能增進社 會和經濟韌性, 使它們更好地適應疫情等突如其來的健康沖擊。 而最好的消息是: 要實現我
30、們 識別的許多收益并不需要大量的額外支出。 實際上, 在高收入國家, 只要醫療系統內的生產率適 度提高, 便可抵消投入的成本。 但是, 這并不表示獲得健康和經濟收益會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需要轉換思路, 重新思考健康投 資和醫療服務, 營造更健康的生活條件, 以及改變行為習慣。 這還需要改變職場環境和經濟政 策, (比如) 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可以參加工作。 且不論疫情制造了多少悲劇, 帶來了多大破壞, 它讓我們這個社會不得不在當下這個時間點上考慮一個問題: 如何將健康放在第一位。 投資于 全球健康以促進福祉與繁榮, 還有比現在更好的時機嗎? 1 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最新估算, 2019年第四季度以來
31、, 工時減少了10.7%, 相當于減少了逾3億個全職工作。 請見“ILO Monitor: COVID-19 and the world of work”, 第四版 2 指70歲以下因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的人數。 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 (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 授權使 用。 版權所有。 3 指失去的生命年份 (YLL) 。 該指標量化了死亡與平均預期壽命的年份差。 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 授權使用。 版權所有。 4 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 授權使用。 版權所有。 5 同上。 6 我們將健康干預措施定義為旨在評估、 促進、 改善個
32、體或群體健康的行動, 涵蓋從公共衛生項目到外科手術的各類措施, 也包括世界衛生組織、 國家醫學協會等領先機構推薦的各類措施。 執行摘要 1700 萬人 因長期慢性疾病去世 1健康第一: 通往繁榮的處方 附文E1 我們的研究方法 本報告衡量了通過在人類壽命期內推行行之有效的 干預措施來減輕全球疾病負擔的潛在效果, 并量化 了這一效果從現在到2040年將對人口健康、 經濟以 及更廣泛的福利產生的影響。 在本報告中 , 我們經常 將這種潛在效果簡稱為健康增長情景。 我們對各類 干預措施進行了務實評估, 這些措施有助于推進人 口層面有意義的健康改善, 并能在長期內提升全球經 濟增長前景。 我們對近20
33、0個國家/地區進行了分 析; 全球、 區域和收入水平分析是通過各國分析匯 總得出的。1 減輕疾病負擔的潛在效果評估 我們從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 (IHME) 的全球疾病負擔數據集中獲取了從現在到2040年 的疾病負擔預測。 該數據集涵蓋了會導致死亡或多 年健康欠佳的疾病。 我們將疾病廣義地定義為影響 人生活質量的健康問題, 包括傳染病、 慢性病和傷 病。 為評估健康增長情景下疾病負擔能夠減輕的程度, 我們對臨床證據和指導方針進行了認真審查, 鎖定 了一些現有及開發中的干預措施, 這些措施最有可 能大規模普及開來, 減輕當前的疾病負擔。 我們對 排名靠前的52種疾病進行了系統評估, 這
34、些疾病占 全球疾病負擔的近80%, 我們通過來自世界衛生組 織、 疾病控制優先網絡 (Disease Control Priorities Network) 和柳葉刀 (Lancet) 等領先機構的臨 床指導方針和證據來評估健康改善的潛在效果。 在所有評估中 , 我們的目標都是確定一攬子可廣泛推 廣的高效干預措施, 總共約150種, 而不是羅列出資 源豐富、 完整全面的醫療體系中可能存在的所有干 預措施。 1 各國的疾病負擔數據均選擇了可以獲取的最佳證據; 各國數據的可靠性存在差異。 一般而言, 低收入國家流行病學數據的可靠性較差, 此類 國家的疾病監測、 數據收集和質量保障的資源都很有限。
35、我們使用了世界銀行的分類系統, 根據人均國民總收入將國家分為4類: 低收入、 中低收入、 中高收入和高收入。 例如, 阿富汗和埃塞俄比亞是低收入國家, 印度和肯尼亞是中低收入國家, 中國和巴西是最大的中高收入國 家, 美國、 日本和西歐的所有國家是高收入國家。 2 以戒煙為例, 假設20年內, 完整的干預措施能覆蓋所有國家/地區50%的煙民, 與吸煙相關的疾病負擔將減輕59% (戒煙的成效) , 而整個 20年內, 與吸煙相關的總體疾病負擔將減輕29.5%。 再以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的肺炎球菌疫苗為例, 假設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國 家的接種率在10年內提高20%, 低收入和中低收入
36、國家的接種率在15年內提高60%。 基于對臨床證據的評估, 我們認為該干預措施將使 COPD患者的相關疾病負擔減輕29% (接種疫苗的患者死亡率降低) , 從而在1015年內, 使得COPD相關的總體疾病負擔降低6% (較高收 入國家) 至17% (較低收入國家) 。 對于針對52種疾病的每一種干預措施, 我們都依循 了三個步驟。 首先評估其改善健康的潛在效果。 即評 估嚴格應用一種能影響具體疾病患者的干預措施后 所能減輕的疾病負擔份額。 其次, 我們將所有國家分 成4種收入原型: 高收入、 中高收入、 中低收入、 低收 入, 并評估了 各類國家提高采納率的潛在效果。 對于 需要持續遵循治療項
37、目的干預措施, 采納率評估不僅 涵蓋了初始采納情況, 也涵蓋了后續的堅持。 第三, 我 們評估了措施全面發揮成效所需的時間。 這涉及兩點 考量: 實施干預措施所需的時間, 以及從實施措施到 贏得健康收益之間的時間差。 鑒于有關當前或潛在采 納水平的證據非常有限, 我們會根據技術附錄中的 原則做出合理假設。 2 量化經濟效果 為量化這些健康改善措施的經濟效果, 我們找來了 從 現在到2040年的人口和勞動力預測數據, 然后以年齡 組劃分, 逐年納入了健康改善措施的影響。 隨后, 我們 通過以下4個渠道, 將人口健康改善轉化為 了勞動參與 度、 勞動生產率以及GDP的增長: 更少的過早死亡; 潛
38、在勞動力中更低的殘疾率; 健康老年人、 非正式護理人 員以及殘疾人在勞動力市場上更高的參與度; 以及更 健康的勞動力群體的更高的生產率。 用于評估以上每 個渠道效果的設定均來自現有的學術研究, 并得到了 一個由經濟學家組成的專家咨詢小組的檢驗。 分析中的不確定性 探究20年后的全球健康改善及相關收益會面臨諸多 不確定性。 這些不確定性主要圍繞著全球疾病負擔的 演變, 不同干預措施 (正在使用以及開發中的措施) 對于各類人群的可獲取性和有效性, 以及健康改善 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 我們會在分析的每一步通過 以下方式管理這些不確定性: 2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1.疾病負擔的演變。 雖然麥肯錫公司聘請了
39、許多醫學 專家和科學家, 但我們不是一家疾病預測公司。 我 們參考的是IHME的疾病負擔預測, 該機構維護著最 全面的全球疾病負擔數據庫。 對全球疾病負擔的預 測存在不確定性, 新冠疫情這樣的健康沖擊也會影 響預測的準確性。 2.干預措施的可獲取性和有效性。 我們的估算是對 龐大的科學證據庫的一張快照, 這個證據庫不斷演 化, 往往是非結論性的, 而且對于疾病領域和干預 措施而言的分配 (數量和質量上) 并不均勻。 除了基 礎證據固有的不確定性和解讀的不確定性以外, 研 究方法的其他方面也會影響我們的發現。 我們已經 盡力減輕了這種影響, 包括在研究過程的每個階段 與學術和臨床專家分享和檢視研
40、究方法和階段性結 果, 以及在技術附錄和參考書目中詳細記錄了研究 方法和數據來源。 3.未來的創新。 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的研發, 以及 未來任何新技術的采納率, 通常伴有風險和不確定 性。 為限制這些內在的不確定性, 我們盡量只鎖定一 些研發處于相對后期的技術 (已克服初始障礙) , 以 及鎖定界定明確但范圍較廣的創新類別, 而非單獨 的產品。 在我們研究的各個階段, 我們均與相應領 域的專家分享并檢視了我們的研究方法和發現。 4.潛在經濟效果。 在經濟分析中, 我們假設了人們 在實現健康收益后可以/會做出什么樣的勞動力市 場選擇。 重要的是, 我們對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健康 狀況人群的勞動參與率
41、進行了假設。 這些假設建 立在各類證據之上, 包括按年齡段、 國家和健康狀 況劃分的當前和歷史勞動參與率。 另一個關鍵假設 是, 勞動力市場將完全吸收新增的勞動力, 并能維 持平均生產率水平。 我們基于動態均衡經濟模型, 利用靈敏度分析, 解決了這種不確定性問題 (更多 詳情, 請見第四章) 。 本報告未涉及事項 本報告不會給出健康趨勢預測。 我們的目的是評估 推廣干預措施可能帶來多大的健康和經濟效益。 我 們的評估不是預測, 而且我們明白, 要想在短短20 年內收獲明確的健康收益, 需要相當程度的改變。 我們也意識到了一些可能改變潛在疾病負擔并影響 我們評估有效性的風險和威脅。 特別是新疾病
42、 (例 如新冠肺炎) 的短期和長期沖擊以及我們對它們的 應對方式, 都將以今天無法可靠量化的方式影響潛 在疾病負擔。 本報告不評估當前和未來的醫療費用。 相反, 我們 利用一些關于各國實施已知干預措施的凈成本評 估的研究, 細致評估了向健康增長之路轉變的成本 問題。 這些實施成本是當前醫療支出以外的增量支 出, 但在中高收入國家, 這筆支出有望基本被生產 率的提高所抵消。 本報告不提供關于任何政府或組織支出的建議, 我 們的目的是洞察全球健康的廣泛改善有望產生何種 效益。 雖然我們的研究為如何改善世界人口健康狀 況提供了指導, 但每個國家的健康和經濟狀況都各 不相同, 因此有必要具體問題具體分
43、析, 制定出最 有效的干預措施。 關于研究方法的更多信息, 請見報告完整版內的未 涉及事項。 3健康第一: 通往繁榮的處方 健康狀況的改善曾構成經濟增長的催化劑, 未來也有望再次成為強大 的推動力 一百年來, 衛生狀況的改善、 營養的改善、 抗生素、 疫苗以及新技術的發展為全球健康狀況的 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最新的創新成果也讓許多國家的某些癌癥、 心臟病和中風患者的存活率 得到了顯著提升7。 20世紀下半葉, 健康改善延長了壽命, 提高了生活質量, 為勞動力的迅速壯大 和生產率的提升做出了貢獻。 生產率提升也是這段時期強勁經濟增長背后的關鍵動因 (圖E1) 。 7 George A Mens
44、ah等人撰寫的“Decline in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Possible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循環研究 (Circulation Research) , 2017年1月, 第120卷, 第二期; Melina Arnold等人撰寫的“Progress in cancer survival, mortality, and incidence in seven high-income countries 19952014 (ICBP SURVMARK-2):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柳葉刀腫瘤學 (Th
45、e Lancet Oncology) , 2019年11月, 第20卷, 第11期, 第14931505頁; Malcolm A. Smith等人撰寫的“Declin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cancer mortality”, 癌癥 (Cancer) , 第120卷, 2014年8月, 第16期, 第24972506頁。 ?E1 20? 資料來源:Gapminder.org;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分析 30.5 72.8 30 70 0 60 10 20 50 40 80 全球出時預期壽命,1800-2017年 歲 180019001930196019902017
46、+42 全球 10億 0.91.62.03.05.37.5 大躍進 二戰 一戰和西班牙流感 4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國家富裕起來后, 會投資于更好的食品和更安全的環境, 營造出改善健康和增加收入的良性循 環。 經濟學家估算, 過去一百年發達經濟體約1/3的經濟增長可歸功于人口健康狀況的改善8。 而 針對最近年份的研究發現, 健康對收入增長的貢獻幾乎與教育不相上下 9。 盡管過去百年取得了進步 , 但年復一年, 糟糕和不平等的健康狀況仍持續掣肘著經濟繁榮。 這種 掣肘體現在二個方面。 首先, 過早死亡會減少潛在勞動力人口, 進而限制增長。 心血管疾病和癌癥是影響1564歲人口 死亡率的最主要疾病,
47、其中55%的過早死亡發生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 艾滋之類的疾病造 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 因為它對工作適齡人口的影響最大。 除了在上世紀90年代和新世紀最初 10年造成了廣泛的人道主義危機外, 艾滋病的流行對南部非洲和東部非洲的影響尤其嚴重, 在 有些地區, 礦工的艾滋病毒感染率高達25%10。 其次, 糟糕的健康狀況或較高的發病率使身體有疾的人難以在經濟中保持活躍, 難以充分發揮 生產潛力。 2017年, 1564歲的人群中有5.8億人由于身體欠佳導致缺勤或直接辭職11。 在成熟經 濟體中 , 1/5的勞動者患有影響工作效率的慢性病, 包括腰痛、 頭痛、 焦慮、 抑郁等12。 例如在歐 洲,
48、 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病的人受雇的可能性比同齡人低20個百分點13。 此外, 身患慢性疾病的員 工存在較高的“假性出勤”水平, 即雖然在上班, 但由于生病而無法全心投入工作。 在美國, 抑郁 癥員工每周會因假性出勤浪費4個小時14。 在低收入國家, 肺結核等傳染病對勞動力供應和家庭 收入的破壞最大。 結核病需要幾個月的康復時間, 研究表明, 患者在被診斷出結核病后會損失 34個月的工作時間15。 這會嚴重影響生產生活, 使家庭陷入債務和貧困16。 總體而言, 我們估計2017年因健康欠佳造成的損失超過12萬億美元, 占全球GDP的15%, 與該 年份的中國經濟規模相當17。 而新冠疫情、 H1N1
49、流感、 非典之類的健康沖擊還會導致額外的人 道主義和經濟成本。 2020年, 新冠疫情的影響, 例如為控制病毒傳播而采取的居家隔離措施, 將使全球GDP減少3%8%18。 健康問題通常不是經濟增長討論的方向, 特別是在發達國家, 最近的辯論往往都圍繞著醫療成 本展開, 只有少數例外。 8 基于Robert W. Fogel和Suchit Arora的評估。 請見Robert W. Fogel撰寫的“Health, nutri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經濟發 展與文化變革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 2004年4月, 第52卷, 第3期; Suchit Arora撰寫的“Health, human productivity, and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經濟史期刊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 2001年9月, 第 61卷, 第3期。 更多詳情, 請見第一章。 9 Jamison等人分析了1965-1990年間50個國家/地區的增長率, 發現健康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