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2024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146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2024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146頁).pdf(146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2024年9月 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licies in Hubei Province Report on the Situation of Scientic and Technological Workers in Hubei Province(2024)湖北省科技創新政策發展情況2024摘要 1 摘 要Abstract習近平總書記于 2024 年 6 月 24 日在全國科技大會上強調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湖北省作為我國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支點,要力爭躋
2、身國家創新型省份前列。近年來,在“楚才引領”“兩個中心建設”等政策的推動下,湖北省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得到較大提升,區域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排名中部地區第 1 位,同時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目前擁有科技工作者 39.03 萬人,比 2018 年增長了 51.6%。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正重塑著全球發展格局,湖北省要持續完善科技政策體系、加強政策落實,奮力向科技強省邁進。本研究構建了涵蓋科技創新關鍵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整體科技政策架構,按照創新主體政策、資源配置政策、科技人才政策、成果轉化政策、環境營造政策的“五位一體”框架開展研究。報告共梳理出 107 條國家科創政策及 125 條湖
3、北省科創政策,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并整理和總結了美、英、日等發達國家和廣東、江蘇等其他省市的重要科技創新政策,為學習和借鑒國內外科技領先地區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優化和改進本省科技創新政策提供了豐富的參考。為深入調研湖北省科技創新政策的落實情況,在省科協的大力支持下,課題組對本省科技工作者開展了系統的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問卷設計,問卷共分為八個部分,包括個人基本情況、滿意度調查、創新主體政策、資源配置政策、科技人才政策、成果轉化政策、環境營造政策和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專題調查,共 106個問題,包含單選題、多選題、開放題三種題型。第二階段為正式調查,以三級代碼的形式進行問卷
4、投放,其中一級代碼為科技工作者所在城市,二級代碼為區縣、高??茀f、企業科協,三級代碼為單位、協會。本次調查總計回收有效問卷 7435 份,樣本覆蓋了湖北省 17 個地市州、39 個市轄區、26 個縣級市、35 個縣,涵蓋了多地、多機構、多行業科技工作者,男女比例較為均衡,年齡、學歷、職稱等結構與本省科技工作者分布情況較為接近,具有代表性,能夠較全面系統地反映湖北省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意見建議。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2 通過政策梳理和問卷調查,發現湖北省科技創新政策落實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創新科技政策傳播力度不夠,政策宣傳力度不足;二是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不夠均衡,資源
5、配置效率有待提升;三是人才流失問題比較突出,民營企業科技人才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四是科研成果供需雙方信息匹配度不高、成果轉化政策有待進一步優化;五是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政策落實還不到位,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職業發展需要引起更多關注關心。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建議:第一,進一步加強整體規劃,高位布局中部崛起重要支點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建設;第二,進一步優化完善創新主體政策、資源配置政策、科技人才政策、成果轉化政策、環境營造政策“五位一體”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第三,進一步明確我省科技創新政策優化的施工藍圖。一是通過加快構建有效的政策傳播機制,重點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二是通過完善創新活動支持政策制度、加大創新主體資助
6、力度,完善創新主體績效評價體系、提升主體科研產出積極性;三是通過優化區域創新布局、強化創新主體間的合作,完善科技資源流動機制;四是通過優化高端人才跨界合作的科技創新人才政策,針對高精尖人才精準引才,規范民營企業人才管理制度;五是通過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機制,完善回報機制,切實提升科技工作者的收益和獲得感;六是完善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差異化發展扶持政策,關注民企科技人才差異化、個性化需求,實施區域薪酬標準,推廣靈活工作模式,建立職稱與績效統一的晉升體系。通過強化以“自主創新”為導向的科技創新環境政策改進,全面推動科技強省戰略走深走實。本報告的完成得益于湖北省各級各類科協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大
7、力支持,在這里謹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感謝!由于時間倉促,研究團隊水平有限,本報告一定存在不少不足和紕漏,期待讀者批評指正。目錄 1 目 錄Contents摘摘要要.1 1導導語語.1 1一、研究背景及意義.1二、核心概念的界定.2三、研究的目標體系.3四、研究方法及過程.3第第 1 1 章章 國家科技政策及其發展狀況評價國家科技政策及其發展狀況評價.5 51.1 創新主體政策.61.2 資源配置政策.101.3 科技人才政策.121.4 成果轉化政策.161.5 環境營造政策.171.6 國家科技創新政策述評.20第第 2 2 章章 部分省市科技創新政策及其比較部分省市科技創新政策及其比較.212
8、12.1 創新主體政策.222.2 資源配置政策.242.3 科技人才政策.262.4 成果轉化政策.292.5 環境營造政策.312.6 科技創新政策比較.34第第 3 3 章章 部分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及其借鑒部分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及其借鑒.37373.1 創新主體政策.383.2 資源配置政策.393.3 科技人才政策.42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2 3.4 成果轉化政策.453.5 環境營造政策.463.6 科技創新政策借鑒.49第第 4 4 章章 湖北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及其評價湖北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及其評價.51514.1 創新主體政策.524.2 資源配置政策.564.3
9、 科技人才政策.594.4 成果轉化政策.634.5 環境營造政策.66第第 5 5 章章 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68685.1 調查樣本基本情況.695.2 科技創新政策滿意度整體情況.705.3 創新主體政策落實情況.745.4 資源配置政策落實情況.805.5 科技人才政策落實情況.855.6 成果轉化政策落實情況.945.7 環境營造政策落實情況.1055.8 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專題調查.112第第 6 6 章章 優化和落實湖北科技創新政策的對策建議優化和落實湖北科技創新政策的對策建議.1301306.1 優化和落實科技創新總體政策的對策建議.1
10、306.2 優化和落實創新主體政策的對策建議.1316.3 優化和落實資源配置政策的對策建議.1326.4 優化和落實科技人才政策的對策建議.1336.5 優化和落實成果轉化政策的對策建議.1346.6 優化和落實環境營造政策的對策建議.1356.7 優化和落實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政策的對策建議.136參考文獻參考文獻.139139導語 1 導語一、一、研究背景及意義研究背景及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2024年 6 月 24 日,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
11、會和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湖北省作為我國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支點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區域,擁有汽車、能源、電子信息等前沿性主導產業。2021 年 10 月,湖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發布,提出“建成科技強省,躋身國家創新型省份前列”的總體目標,并把全力爭創武漢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和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放在突出位置,將“兩個中心”作為湖北科技強省建設和區域協同創新引領的重要引擎。近年來,湖北省多部門先后部署并實施了“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科創企業全生命
12、周期培育”“楚才引領”“世界光谷”等計劃,從體制、主體、人才、項目等多方面切實采取行動,全面加大區域科技創新力度。在政策推動下,湖北省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得到較大提升,區域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排名中部地區第 1 位;創新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武漢、襄陽、宜昌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穩步推進;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湖北省目前有科技工作者 39.03 萬人,比 2018 年增長了 51.6%,其中科研機構、普通高校、規模以上企業等科創主體的科技工作者數量均有所增長。然而與廣東、浙江等國內一線科技強省,乃至國際科技領先地區進行橫向對比,本省在尖端科技企業數量、機構研發活躍度、專利授權數、技術市場成交額等方面仍有
13、一定距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重塑全球發展格局的今天,湖北省科技事業必須緊跟國家發展步伐,科學建構科技政策體系、全面摸底政策落實情況,找出政策體系與政策落實中的短板與不足,學習和借鑒國內外科技領先地區的成功經驗,奮力向科技強省邁進,搶占未來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在此背景下,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設立了科技創新智庫研究課題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武漢理工大學課題組承擔了這一課題的研究任務。課題組對國家和湖北省的科技創新政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分析,整理了國內外多個科技領先地區的政策,圍繞科技創新政策的落實情況,對湖北省科技工作者開展了系統的抽樣調查,基于政策
14、分析的結果和調查發現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形成本報告。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2 二、二、核心概念的界定核心概念的界定(一)科技創新政策科技創新政策是指行政主體為了影響科學技術創新的速度、方向和規模,促使科學技術取得創新性發展和突破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萍紕撔抡咧荚诠膭钌鐣黧w在科技領域進行創新活動,通過構建科學機制、營造內外環境和創造能夠促進科技創新取得突破的良好條件,來推動社會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萍紕撔抡呤且粋€政策體系,是為促進技術創新活動制定的直接和間接的政策總和??萍紕撔律婕叭藛T、產業、國際交流等多領域,不局限于科技部門發布的政策,還包括教育、經濟、
15、人事等方面與科技創新有關的政策。(二)“五位一體”科技創新政策框架科技創新政策作為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手段,需要綜合考慮“科技-人才-教育”多維發展戰略和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諸多要素。為此,需要構建涵蓋關鍵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整體科技政策架構。因此,本研究主要按照創新主體政策、資源配置政策、科技人才政策、成果轉化政策、環境營造政策的“五位一體”科技創新政策框架對湖北省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及落實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1.1.創新主體政策創新主體政策創新主體政策是指以現有或潛在的科技創新主體為作用對象的政策,旨在激勵和支持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社會主體的創新活動,鼓勵各主體根據社會發展需要主動開展創新、
16、加大創新投入、優化創新管理,規劃創新主體的組成結構并協調創新主體間的競爭與合作,從而提高社會科技創新的總體活躍度和綜合成效。主要包括經營照顧政策、簡政利企政策、創新獎勵政策、創新共同體建設政策等。2.2.資源配置政策資源配置政策資源配置政策是指以科技創新活動所需資源為作用對象的政策,行政主體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機制,有傾斜性地影響人員、資金、信息、設備等社會資源在各地區、各部門、各創新主體間的分配,使社會資源向科技創新活躍、創新效率高的位置匯聚,以實現科創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科學技術的高效發展。資源配置政策并不凌駕于市場機制上,而是科學利用市場的價格競爭、供求協調等機制,以“看不見的手”促使科創資源得
17、以健康流動、靈活組合、合理分配。主要包括稅收優惠政策、財政支持政策、信息交流政策等。3.3.科技人才政策科技人才政策科技人才政策是指以科技工作者,特別是從事科技創新活動的相關人員為作用對象的政策,通過多元化手段吸納有用的人才效力于科技創新活動,并著重強化科技人才在開展科技工作時的創新意識和科技工作實踐中的創新能力,壯大創新型科技人才的隊伍,發揮人才這一“第一資源”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的關鍵作用。主要包括人才吸引政策、教育優惠政策、人才激勵政策、導語 3 專業培訓政策、長期培育政策、人才減負政策、智庫建設政策、人才交流政策等。4.4.成果轉化政策成果轉化政策成果轉化政策是指以科技領域與生產領域連接的
18、關鍵環節為主要作用對象的政策,聚焦科技創新活動鏈條的中后端,即基礎階段的科學突破進一步發展為更加成熟的應用型技術、研發成功的科學技術逐漸轉變為實際生產力的過程,通過保護知識產權、促進技術安全轉讓和扶持科創產業集群,提高科技成果的應用價值和經濟效益,為科技成果的“變現”保駕護航。主要包括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孵化器和科技園區建設政策、示范性項目建設政策等。5.5.環境營造政策環境營造政策環境營造政策是指以創建和維護適合科技創新活動持續性開展的優良環境為旨歸而施行的政策。開展科技創新活動需要多元化的有利環境支持,主要包括:科學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科技創新資源健康流動、科創政策協同發揮作用的政策環境;有
19、利于科技創新的競爭環境;包容性的科研生態環境;開放的學術交流環境;濃厚的創新文化氛圍等。以此為目標,環境營造政策主要包括完善法律法規、建立倫理標準、培育創新文化等方面的政策。三、三、研究的目標體系研究的目標體系研究的總體目標是在政策分析和抽樣調查的基礎上,準確反映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的概況和政策落實的現狀,根據科技強省建設的戰略規劃和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包括創新主體政策、資源配置政策、科技人才政策、成果轉化政策、環境營造政策在內的湖北科技創新政策框架體系“五位一體”藍圖和“施工圖層”。具體目標包括:一是全面、系統分析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尤其是湖北科技創新政策;二是整理和總結發達國家和其他省、市、自治
20、區科技創新政策的成熟經驗;三是深入調研湖北省科技工作者對于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意見建議,分析科技創新政策存在的關鍵問題;四是從作用維度和價值導向出發,闡述湖北科技創新政策的建構邏輯,提出湖北省科技創新政策的優化建議。四、四、研究方法及過程研究方法及過程為實現研究目標,課題組綜合運用了政策文本研究法、比較研究法、歷史研究法、調查研究法等多種研究方法。根據研究活動的性質,本研究的方法劃分為政策研究和調查研究兩大模塊:(一)政策研究的方法通過互聯網、政策檔案、信息咨詢等多渠道全面收集國家宏觀科技創新政策、湖北省區域性科技創新政策、若干其他國家及我國其他省市科技創新政策的相關資料,按照“五位一體”科技創
21、新政策框架對政策資料開展系統的文本研究,深入分析政策的內容和歷史發展趨勢,再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4 進行橫向、縱向等多維度的比較研究,得出政策分析的初步結果。并通過專家咨詢、團隊討論等方式,對分析結果進行修正和完善,形成范圍涵蓋國家、湖北省、其他先進國家、我國其他地區的政策研究結論。(二)調查研究的方法為深入調研湖北省科技創新政策的落實情況,課題組對湖北省科技工作者開展了系統的問卷調查,以了解科技工作者對于科技創新政策的具體意見和建議。調查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問卷設計,基于科技創新的基本理論和國家的政策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科技創新政策框架確定問卷的結構和主要題項
22、;結合專家咨詢和組內討論,修改不合理題項,使問卷結構更為清晰,設計更加科學。問卷共分為八個部分,包括:個人基本情況、滿意度調查、創新主體政策、資源配置政策、科技人才政策、成果轉化政策、環境營造政策和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專題調查。共 106 個問題,包含單選題、多選題、開放題三種題型。第二階段為正式調查。借鑒中國科協開展大范圍調查的經驗,結合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的分布情況,本調查確定以三級代碼的形式進行問卷投放。其中一級代碼為科技工作者所在城市,二級代碼為區縣、高??茀f、企業科協,三級代碼為單位、協會。填答碼形式為:A-a-01。本次調查以網絡問卷方式進行,在湖北省各市、區級科協,各企業科協,各高???/p>
23、協的協助下開展調查,剔除無效問卷后總計回收有效問卷 7435 份。在調查實施過程中遵守社會調查規范,保證了調查的科學性、客觀性與準確性。此次調查的主要分類變量為:性別,年齡段,學歷,專業,職稱,工作地區,工作單位性質、類型、規模,工作性質,是否研發人員及研發工作類型。樣本覆蓋了湖北省 17 個地市州、39 個市轄區、26 個縣級市、35 個縣,涵蓋了多地、多機構、多行業科技工作者。樣本男女比例較為均衡,年齡、學歷、職稱等結構與本省科技工作者分布情況較為接近,具有代表性,能夠較全面系統地反映湖北省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意見建議。第 1 章國家科技政策及其發展狀況評價 5 第 1 章國家科
24、技政策及其發展狀況評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先后頒布了多個綱領性文件,為科技事業的蓬勃發展擘畫了清晰藍圖。2013 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出臺,標志著我國科技體制改革進入深化階段,明確了建立健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的目標,并強調了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16 年,“十三五”規劃綱要進一步強調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突出前沿引領和文化創新。到了 2021 年,“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創新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核心驅動力,要堅持科技自立自強,面向全球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全面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速
25、構建完善的國家創新體系,邁向科技強國。這一系列戰略規劃的發布,不僅彰顯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而且還凸顯了對高精尖科技研發的高度重視,并強化了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本章聚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及國務院辦公廳、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發布的科技創新政策,分別從創新主體、資源配置、科技人才、成果轉化以及環境營造五個維度對政策進行分類和總結。通過對政策文本研究,整理出了 107 條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重要政策。從類別來看,創新主體政策 17 條,資源配置政策 23 條,科技人才政策 23 條,成果轉化政策 19 條,環境營造政策 25 條。每個維度均有 15 條以上的針對性政策,表明我國在科技政
26、策設計上進行了綜合性考量,運用了多樣化的政策工具協同推進科技創新發展。分析發現,目前我國科技創新政策主要有以下特點:其一,政府簡政放權,多部門協同共促;其二,注重發揮“產學研”協同效益;其三,多措并舉,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其四,著力優化營商環境,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圖圖 1-1-1 1 各類科技創新政策數量情況各類科技創新政策數量情況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6 1.11.1 創新主體政策創新主體政策1.1.1 政策趨勢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發布的與創新主體相關的政策條例中,重點強調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強調不斷壯大各類創新主體,激發其活力,引領創新發展。1 1)政策配合度提升政
27、策配合度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創新主體政策呈現出由單項指令到多元政策配套的發展趨勢,早期的政策偏重于技術創新以及單個創新主體的作用,政策之間的關聯性不強。中期的政策逐步轉向各個主體間的協同及資源互惠,鼓勵各主體間創新要素流動;后期的政策注重與市場機制銜接,各個主體配套的產業政策、稅收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相互關聯,共同推動科技創新發展。與創新主體相關的科技政策逐步完善形成一個涉及融資、研發、產出的閉環。2 2)施策重點的變遷施策重點的變遷政府支持各個創新主體創新發展的注意力指向演進主要體現在各主體地位劃分與配套制度建設兩個方面。首先是政府對各個主體在創新過程中的協同地位發生了明
28、顯更迭,從只強調企業主體性、高?;A性、科研院所研究性的獨立地位,到十三五規劃綱要后更加注重三者共建互惠,強調產學研三者深度融合、共享資源等,說明我國對于創新主體發生著從強調單個主體到注重協同效應發揮的轉變。其次是政府支持創新主體的制度建設注意力發生了顯著更迭,從前期重視各個主體技術的研發與創新,到近期關注創新主體的發展環境以及稅收優惠變化,反映出國家創新發展理念的開放和進步。上述注意力指向的變遷過程,既是黨中央立足基本國情逐漸完善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的過程,也是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過程中對支持創新主體創新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3 3)各年份發布情況各年份發布情況從時間脈絡上看,創新
29、主體政策條例的發布數量呈現出波浪狀。政策發布數量較多的年份往往與我國整體發展規劃的頒布年份緊密交織,這不僅體現了政策制定與國家戰略方向的緊密聯動,也彰顯了政策制定者對創新主體發展的深刻洞察與前瞻布局。進一步而言,這種波浪形的發布模式還深刻反映了我國科創政策的連續性與制度建設的不斷加強,表明在推動創新主體發展的道路上,我國不僅注重短期內的政策激勵與引導,更致力于構建一套長效、穩定的政策機制,通過制度的不斷完善,為創新主體提供持續、有力的支持與保障。這種政策連續性與制度厚度的提升,無疑為我國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與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第 1 章國家科技政策及其發展狀況評價 7 圖圖 1
30、-1-2 2 各年份創新主體政策發布情況各年份創新主體政策發布情況1.1.2 政策分析1 1)注重發揮產學研協同效益注重發揮產學研協同效益目前我國科創政策呈現出更加注重產學研結合的態勢,產學研深度融合階段相關政策不再強調以政府為主導開展相關工作,開始強調以企業為主導,聯合大學及科研院所建立多樣化、深層次的合作關系,構建集市場需求、研發設計和金融服務于一體,創新鏈與產業鏈相互融通發展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體系。2013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發布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2015 年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指出,支持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興辦
31、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新型智庫,重點面向行業產業,圍繞國有企業改革、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發展規劃、產業技術方向、產業政策制定、重大工程項目等開展決策咨詢研究。同年科技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到,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開展戰略合作,探索產學研深度結合的有效模式和長效機制。在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鼓勵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產學研合作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020 年 5 月,多部門聯合發布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指出,支持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加強基礎研究,引導企業面向長遠發展和競爭力提升部署基礎研究。同年
32、12 月,科技部發布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中提出,以重大科技創新基地為載體,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依托,以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強化產學研用各類創新主體的跨區域跨領域協作攻關,構建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創新全流程的產業創新鏈。2022 年由多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等探索人工智能技術用于重大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應用場景,開展場景創新的產學研合作。同年 8 月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 年)指出要加強產學研用和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2 2)突出強調企業作用發揮突出
33、強調企業作用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占據主體地位,是自主創新的核心力量,作為市場主體和經濟社會發展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8 的重要力量,在科技創新體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被視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迫切需要,以及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關鍵所在。2013 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干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系。2015 年 1 月發布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中提到,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
34、智庫和企業智庫,支持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興辦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新型智庫,重點面向行業產業,圍繞國有企業改革、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發展規劃、產業技術方向、產業政策制定、重大工程項目等開展決策咨詢研究。2015 年由科技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到,鼓勵高校院所和大型企業開放科技資源,引導和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的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基礎設施和設備進一步向科技型中小企業開放;吸納科技型中小企業參與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引導行業骨干企業牽頭,廣泛吸納科技型中小企業參與,按市場機制積極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由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
35、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提到,擴大企業在國家創新決策中話語權,完善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2016 年 1 月頒布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中,對高新企業的認定又進行了修改調整。2016 年 5 月頒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指出,明確各類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激發主體活力,系統提升各類主體創新能力,夯實創新發展的基礎,培育世界一流創新型企業,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引領重要產業發展的創新型企業。2016 年 8 月頒布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2016 年 10 月提出科技扶貧行動方案,2020 年 3 月頒布加強“從 0 到 1”基礎研究
36、工作方案,2020 年 5 月頒布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2020 年 12 月,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2022 年 1 月發布關于營造更好環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通知,2022 年 8 月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2022 年 8 月發布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 年),2022 年 11 月“十四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都突出強調壯大創新型企業群體,建設科技領軍和世界一流企業、提升高新技術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高成長企業發展、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等舉措。3 3)發揮高?;A研究主力
37、軍作用發揮高?;A研究主力軍作用基礎研究是整個科技創新體系的源頭活水,是構建科技事業大廈的基石?;A研究是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的關鍵支撐,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鑰匙;基礎研究是實施科技、教育、人才一體化戰略的有力抓手,是培養造就大批杰出科技創新人才的平臺;基礎研究是衡量世界各國科技實力的重要標尺,是提升創新競爭力的引擎。高校是基礎研究和自主創新的主第 1 章國家科技政策及其發展狀況評價 9 力軍,對國家的原始創新能力具有重要影響。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基礎研究,把創新擺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高校在基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戰略性措
38、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不斷引導大學加強基礎研究和追求學術卓越,組建跨學科、綜合交叉的科研團隊,形成一批優勢學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創新基地,建立創新能力評估基礎上的績效撥款制度,系統提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研發三位一體創新水平。加強“從 0 到 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中指出,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基礎研究,高等學校與科研機構結合國際一流科研機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遵循科研活動規律,自主布局基礎研究,擴大高等學校與科研機構學科布局和科研選題自主權。鼓勵科學家圍繞重要方向開展長期研究,敢于啃硬骨頭,努力開辟新領域、提出新理論、設計新方法、發現新現象。推動科教融合,圍繞重
39、大科技任務加強科研育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中指出,整合高校優勢科技資源,在重大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等方面形成聯合攻關機制。表表 1-1-1 1 國家科技創新主體政策國家科技創新主體政策發文時間發文字號政策名稱2013 年 11 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5 年 1 月/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2015 年 1 月國科發高20153 號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2015 年 3 月/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2016 年 1 月國科發火201632 號關于修訂印發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的通知
40、2016 年 3 月/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6 年 5 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2016 年 8 月國發201643 號“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2016 年 10 月國科發農2016314 號科技扶貧行動方案2019 年 1 月國科黨組發20191 號關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凝心聚力 決勝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意見2020 年 3 月國科發基202046 號加強“從 0 到 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2020 年 5 月國科辦基202038 號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2020 年 12 月國科發規2020352 號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2022 年 1
41、 月國科辦區20222 號關于營造更好環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通知2022 年 8 月國科發規2022199 號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2022 年 8 月國科發區2022220 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 年)2022 年 11 月國科發區2022264 號“十四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規劃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10 1.21.2 資源配置政策資源配置政策1.2.1 政策趨勢1 1)政策針對性加強政策針對性加強對創新企業的優惠力度進一步提升,主要體現在稅收減免、金融支持上,對科研院所的支持主要體現在
42、建設高水平人才智庫及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上,對高等院校的支持主要集中在對科研人員的工資補貼及科研項目申報上。2 2)各年份發布情況各年份發布情況從時間演進的維度觀察,資源配置政策條例的發布數量展現出一種波浪形變化趨勢。具體而言,2015 年、2016 年及 2022 年成為這一趨勢中的顯著高峰,每年均有 4 項重要的資源配置政策條例出臺,標志著這些年份在資源配置領域的政策活動達到了高峰。相比之下,2014 年與2021 年則形成了波浪間的低谷。綜合審視這一時間序列,不難發現,政策發布數量較多的年份往往與我國整體發展規劃的頒布年份緊密相連,是國家宏觀調控與政策導向高度協同的體現。在資源配置這一關鍵領
43、域,我國不僅能夠在關鍵時刻迅速響應,推出有力政策,同時也能夠在政策執行與效果評估的基礎上,持續優化與調整政策,確保政策的連貫性和有效性。圖圖 1-1-3 3 各年份資源配置政策發布情況各年份資源配置政策發布情況1.2.2 政策分析1 1)重視市場調節作用發揮重視市場調節作用發揮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做大做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實現改制、掛牌、上市融資。關于深化
44、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提高普惠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的采購政策,通過財政手段促進資本有序流動。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鼓勵科研人員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獲得合理收入?!笆奈濉睎|西部科技合作實施方案中提出,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體、要素融通、合作共贏,深化跨區域科技合作機制,健全東西部科技合作體第 1 章國家科技政策及其發展狀況評價 11 系。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到,鼓勵市場化投資機構關注場景創新企業,培育一批“耐心”資本,為開展場景創新的科技企業提
45、供融資支持。2 2)注重有效資源共享,強調集群化發展)注重有效資源共享,強調集群化發展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不斷推動集聚化發展,充分發揮國家高新區、產業化基地的集聚作用,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發展道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提到,優化區域創新布局,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聚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以創新要素的集聚與流動促進產業合理分工,推動區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整體提升。關于加強高等學??萍汲晒D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鼓勵推進科研設施和儀器設備開放共享,鼓勵高校與企業、研究開發機構及其他組織聯合建立研究開發平臺、技術轉移機構或技術創新聯盟。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
46、合方案中提到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的建設需要資源共享。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中強調長三角地區要不斷推動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和高效配置?!笆奈濉睎|西部科技合作實施方案中提到,不斷深化跨區域科技合作機制,健全東西部科技合作體系,形成優勢互補、高效協同的跨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新局面?!笆奈濉眹腋咝录夹g產業開發區發展規劃中提到,要集聚高端科教資源,支持國家高新區建設科教資源集聚區,打造高品質創新空間。3 3)加大財稅支持,改革經費管理制度)加大財稅支持,改革經費管理制度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指出,各級政府要研究制定和落實支持智庫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投入體
47、系,健全競爭性經費和穩定支持經費相協調的投入機制。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到,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引導金融機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服務創新。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堅持結構性減稅方向,逐步將國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方式轉變為以普惠性財稅政策為主。關于科技企業孵化器稅收政策的通知主要針對企業使用的房產、土地,免征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指出,發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的激勵引導作用,對不同功能和資金來源的科研項目實行分類管理;在績效評價基礎上,加大對科研人員的績效激勵力度。表表 1-1-2 2
48、國家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政策國家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政策政策時間發文時間政策名稱2013 年 11 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5 年 1 月/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2015 年 1 月國科發高20153 號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2015 年 3 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5 年 11 月財稅2015119 號關于完善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通知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12 政策時間發文時間政策名稱2016 年 5 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2016 年 8 月國發201643 號十三五國
49、家科技創新規劃2016 年 9 月財稅201689 號關于科技企業孵化器稅收政策的通知2016 年 10 月國科發農2016314 號科技扶貧行動方案2017 年 1 月/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2017 年 1 月教技20163 號關于加強高等學??萍汲晒D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2017 年 8 月國科發基2017250 號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2018 年 1 月國發20184 號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2018 年 3 月國辦發201817 號科學數據管理辦法2018 年 7 月/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2019 年 1 月
50、國辦發2018126 號關于推廣第二批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2019 年 1 月國科黨組發20191 號關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凝心聚力 決勝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意見2020 年 5 月國科辦基202038 號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2020 年 12 月國科發規2020352 號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2022 年 3 月國科發區202225 號“十四五”東西部科技合作實施方案2022 年 8 月國科發規2022199 號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2022 年 8 月國科發區2022220 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
51、行動方案(20222023 年)2022 年 11 月國科發區2022264 號“十四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規劃1.31.3 科技人才政策科技人才政策1.3.1 政策趨勢1 1)政策主體多元化)政策主體多元化通過分析政策發文部門能夠識別科技人才政策發文核心主體并探究部門間合作網絡結構特征。本章整理的國家科技人才政策共計 23 條,其中單獨部門發文數為 11 條,多部門聯合發文高于單獨部門發文數。在主要發文主體上,科技部最多,達 13 條,科技部作為科技主管部門,在科技人才政策制定和頒布過程中占據核心地位。此外,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聯合發文數較多。國務院單獨發文量最多,
52、達 9 條,單獨發布的政策多為條例等類型的文件。除國務院和國務院辦公廳之外,其余部門聯合發文量均多于單獨發文量??偟膩砜?,科技人才政策內容涉及了科技人才引進、培育、使用、激勵、評價、投入、保障等方面,形成以國務院、科技部、人社部、教育部等為高發文量的主體結構,政策發文主體之間的合作網絡和第 1 章國家科技政策及其發展狀況評價 13 協作結構得到不斷優化。2 2)政策工具多樣化政策工具多樣化在作用方式上,供給型、環境型和需求型政策更加多元化。在供給型政策中,關于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中明確指出,給予青年科研人員更多機會,讓其挑科研大梁。在環境型政策中,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
53、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為企業內科技人才提供金融支持,對開展科技研發活動的單位在設備購買、研發項目方面給予財政資助,對研發所得收入給予稅收優惠等措施,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在需求型政策中,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 年)中指出,為青年創業需求提供財政支持,鼓勵企業投資、銀行貸款。3 3)各年份發布情況各年份發布情況從時間軸的視角審視,科技人才政策條例的發布軌跡展現出鮮明的波浪狀特征。具體而言,2022 年達到了頂峰,該年度內密集出臺了五項重要政策,彰顯了國家對科技人才戰略的高度重視。相比之下,2014 年與 2023 年則是政策發布的相對靜默期。而在 2016 年至 202
54、0 年的這一時間段內,政策發布維持在一個較為均衡且略帶波動的狀態,形成了一條平穩而又不失活力的波浪線??傮w評估而言,科技人才政策在時間分布上表現出較強的均衡性,這種均衡不僅體現在政策數量的年度間平衡,更蘊含了政策導向與國家整體發展規劃的緊密契合。值得注意的是,高峰值年份如 2022 年,與我國重大戰略規劃或政策藍圖的發布年份相吻合,這進一步印證了科技人才政策作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關鍵一環的重要地位。圖圖 1-1-4 4 各年份科技人才政策發布情況各年份科技人才政策發布情況1.3.2 政策分析1 1)人才引進)人才引進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中指出,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
55、吸納海外智庫專家、漢學家等優秀人才。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到,實施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業吸引人才的政策,推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英才開發計劃和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等各項國家人才重大工程的實施。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實行更具競爭力的人才吸引制度,加大吸引外來人才力度。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指出,發揮政府投入引導作用,鼓勵企業、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14 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個人等有序參與人才資源開發和人才引進工作,更大力度引進急需緊缺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
56、5 年)指出,建立青年創業人才匯聚平臺,加大對青年人才的引進力度。2 2)人才培育)人才培育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與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建立定向、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機制。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提到,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根據人才教學階段,創新培養模式。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指出,加快建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把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貫穿教育全過程。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指出,對人才培育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打造國家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關于加強高等學??萍汲晒D移
57、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到,探索建立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完善產學研用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指出,壯大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培養造就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關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進科技創新重大任務落實深化機構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意見中指出,加大對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境外培訓支持力度。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中都著重強調加強對基礎人才的培養。關于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指出,從構建符合科研活動特點的評價指標、創新評價方式、完善用人單位內部制度建設等方
58、面提出試點任務,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形成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做法。3 3)人才激勵)人才激勵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引進和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在財政補助、落戶、社保、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指出,健全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激勵機制,改進人才評價考核方式,實行科技人員分類評價,改革薪酬和人事制度,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人才,制定相應管理政策和服務保障措施。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提到,建立健全符合實驗技術人才及其崗位特點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提高實驗技術人才的地位和待遇。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
59、見指出,統籌科技人才計劃、科學設立人才評價指標、樹立正確的人才評價使用導向、強化用人單位人才評價主體地位、加大對優秀人才和團隊的穩定支持力度。關于抓好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有關文件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指出,推動科研人員的技術路線決策權落實到位,明確科研人員獲得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的具體辦法。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中強調,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關于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提出,給予青年科研人員挑大梁、增機會、減考核、保時間、強身心的政策傾斜。第 1 章國家科技政策及其發展狀況評價 15 4 4)人才流動)人才流動關于深化
60、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指出,破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科研人員在事業單位和企業間合理流動。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強調,優化人力資本配置,按照市場規律讓人才自由流動。關于加強高等學??萍汲晒D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到,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人事管理制度,鼓勵高校設立專門的科技成果轉化崗位并建立相應的評聘制度。鼓勵高校設立一定比例的流動崗位,加大對應用型本科和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在校企之間的交流力度。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中提到,推動三省一市科技專家庫共享共用,完善人才交流、合作和共享機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 年)指出,開展校企
61、、院企科研人員“雙聘”等流動機制試點,推廣企業科技特派員制度。表表 1-1-3 3 國家科技人才政策國家科技人才政策政策時間發文字號政策名稱2013 年 11 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5 年 1 月/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2015 年 1 月國科發高20153 號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2015 年 3 月/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2016 年 5 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2016 年 8 月國發201643 號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2016 年 10 月國科發農2016314 號科技扶貧行動方案2
62、017 年 1 月教技20163 號關于加強高等學??萍汲晒D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2017 年 4 月國科辦黨委201753 號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 年)2018 年 1 月國發20184 號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2018 年 5 月國科黨組發20181 號關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進科技創新重大任務落實深化機構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意見2018 年 7 月/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2019 年 1 月國辦發2018127 號關于抓好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有關文件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2019 年 1 月國科黨
63、組發20191 號關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凝心聚力 決勝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意見2020 年 3 月國科發基202046 號加強“從 0 到 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2020 年 5 月國科辦基202038 號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2020 年 12 月國科發規2020352 號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16 政策時間發文字號政策名稱2021 年 7 月國科發才2021172 號關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2022 年 8 月國科發政2022214 號關于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
64、知2022 年 8 月國科發規2022199 號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2022 年 8 月國科發區2022220 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 年)2022 年 11 月國科發才2022255 號關于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2022 年 11 月國科發區2022264 號“十四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規劃1.41.4 成果轉化政策成果轉化政策1.4.1 政策趨勢通過對十八大以來相關政策文本的分析,整理出 19 條成果轉化相關政策,涵蓋權力保障、資金來源、技術支持等多方面。從時間維度來看,各年份成果轉化政策呈波浪式分布
65、,在 2020年達到峰值,共發布 4 項與之相關的政策條例,大多數年份發布政策數量為 2 或 3 項。整體較為均衡。圖圖 1-1-5 5 各年份成果轉化政策發布情況各年份成果轉化政策發布情況1.4.2 政策分析1 1)強調市場作用)強調市場作用十八大以來,科技成果轉化創新主體由政府為主體,過渡到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科技中介機構為紐帶、高校院所為依托的有序互動局面。一方面,更加注重市場調控的作用,建立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成果轉化過程,推動技術要素在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市場化。另一方面,政府逐步下放科研人員對科技成果的使用權、單位對科技成果的管理權、
66、單位領導人員的人事權。2 2)注重各方協同配合)注重各方協同配合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從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演變為強調各類創新主體產學研協同創新。一第 1 章國家科技政策及其發展狀況評價 17 方面,構建用戶評價、同行評價、社會評價相結合的指標體系。另一方面,建立面向全球的科技成果信息發布、轉移、轉讓、授權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和科技成果交易中心。表表 1-1-4 4 國家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政策國家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政策政策時間發文時間政策名稱2013 年 11 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5 年 1 月/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2015 年 3 月/關于深化體制機
67、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2016 年 5 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2016 年 8 月國發201643 號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2016 年 10 月國科發農2016314 號科技扶貧行動方案2017 年 1 月教技20163 號關于加強高等學??萍汲晒D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2018 年 2 月/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2018 年 7 月/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2019 年 1 月國辦發2018127 號關于抓好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有關文件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2019 年 1 月國辦發2018126 號關于推廣第二批支持創新相關
68、改革舉措的通知2020 年 5 月國科辦基202038 號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2020 年 5 月國科發區2020128 號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2020 年 6 月國科辦區202050 號關于加快推動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發展的通知2020 年 12 月國科發規2020352 號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2021 年 9 月科辦區2021108 號關于開展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專題債有關工作的通知2022 年 8 月國科發規2022199 號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2022 年 8 月國科發區202
69、2220 號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 年)2022 年 11 月國科發區2022264 號“十四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規劃1.51.5 環境營造政策環境營造政策1.5.1 政策趨勢通過對十八大以來相關政策文本的分析,共整理出 24 條環境營造政策,涵蓋權力保護、財政傾斜、風氣建設等多方面。從政策發布數量上看,各年份環境營造政策發布數量圖呈波浪分布,其中在 2020 年達到峰值,發布數量為 6 項,其他年份 3 或 4 項。整體較為均衡。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18 圖圖 1-1-6 6 各年份環境營造政策發布情況各年份環境營造政策發布情況1.
70、5.2 政策分析1 1)以立法形式營造營商環境)以立法形式營造營商環境在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研究降低侵權行為追究刑事責任門檻,調整損害賠償標準,探索實施懲罰性賠償制度。完善權利人維權機制,合理劃分權利人舉證責任;完善商業秘密保護法律制度,明確商業秘密和侵權行為界定,研究制定相應保護措施,探索建立訴前保護制度。完善知識產權審判工作機制,推進知識產權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審合一”,積極發揮知識產權法院的作用,探索跨地區知識產權案件異地審理機制,打破對侵權行為的地方保護。2 2)營造尊重科學、尊重原創的社會氛圍)營造尊重科學
71、、尊重原創的社會氛圍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指出,鼓勵人才自覺踐行、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構建良好科研生態,營造尊重人才、尊崇創新的輿論氛圍、強化組織保障。3 3)加大對創新企業、事業的政策傾斜)加大對創新企業、事業的政策傾斜充分發揮中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逐步提高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和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支持科技創新的力度,帶動社會資源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加大各類科技計劃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支持力度。鼓勵地方財政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對于研發投入占企業總收入達到一定比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
72、補貼。鼓勵地方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業中篩選一批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創新型企業和上市后備企業。進一步完善落實稅收支持政策。完善和落實小型微利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技術轉讓、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儀器設備折舊、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等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政策培訓和宣傳。第 1 章國家科技政策及其發展狀況評價 19 表表 1-1-5 5 國家科技創新環境營造政策國家科技創新環境營造政策政策時間發文字號政策名稱2013 年 11 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5 年 1 月/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
73、的意見2015 年 1 月國科發高20153 號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2015 年 3 月/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2016 年 5 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2016 年 8 月國發201643 號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2016 年 10 月國科發農2016314 號科技扶貧行動方案2017 年 1 月教技20163 號關于加強高等學??萍汲晒D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2018 年 1 月/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2018 年 3 月國辦發201817 號科學數據管理辦法2018 年 5 月國科黨組發20181 號關于堅持以
7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進科技創新重大任務落實深化機構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意見2018 年 7 月/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2019 年 1 月國辦發2018127 號關于抓好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有關文件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2019 年 1 月國辦發2018126 號關于推廣第二批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2019 年 1 月國科黨組發20191 號關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凝心聚力 決勝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意見2019 年 6 月/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2020 年 3 月國科發基202046 號加強
75、“從 0 到 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2020 年 5 月國科辦基202038 號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2020 年 5 月國科發區2020128 號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2020 年 10 月國科發規2020254 號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修訂版)2020 年 12 月國科發監2020360 號科學技術活動評審工作中請托行為處理規定(試行)2020 年 12 月國科發規2020352 號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2022 年 8 月國科發規2022199 號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20
76、22 年 8 月國科發區2022220 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 年)2022 年 11 月國科發區2022264 號“十四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規劃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20 1.61.6 國家科技創新政策述評國家科技創新政策述評1.6.1 政府簡政放權,多部門協同共促十八大以來關于政策文件發布單位逐步轉變為多部門配合或單獨行政部門根據政策所需發布文件。這一變化一方面體現了政府的簡政放權以及對市場機制的重視,另一方面彰顯我國科技創新政策的針對性。1.6.2 注重發揮“產學研”協同效益政策呈現出更加注重產學研結合的態勢,產學研深度融合強調以
77、企業為主導,聯合大學及科研院所建立多樣化、深層次的合作關系,構建集市場需求、研發設計和金融服務于一體,創新鏈與產業鏈相互融通發展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體系。平衡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關系,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原則,根據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聯合體目標,為不同類型聯合體“量身定制”匹配的發展模式。1.6.3 多措并舉,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構建科學的科技人才創新活力評價指標體系,創新科技成果收益分配與權益分享措施,加速推進科技創新平臺與人才高地建設,為科技人才提供更好的事業平臺,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科技人才培養機制,完善全要素、流程化人才保障。1.6.4 優化營商環境,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一是完善政府補貼標準。在針對
78、企業的產業政策中,應更為重視創新補貼的分配和監管,優化補貼的配置效率,改善產業內部的補貼資源配置結構,優化區域間補貼政策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規制補貼的對象、金額、形式等具體問題。二是堅持補貼的適度性。繼續加大對于企業創新活動的支持力度,通過創新補貼的手段來直接緩解企業的研發資本短缺問題,同時在企業提供創新補貼的同時,還應該積極地推出相配合的創新政策,最大限度地鼓勵企業進行研發創新。三是重視公平性市場競爭機制的建設,加強專利產權的保護,加快構建現代金融體系和多層次資本市場,從系統上激活企業創新活力的中介效用。第 2 章部分省市科技創新政策及其比較 21 第 2 章部分省市科技創新政策及其比較中國
79、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 2023顯示,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江蘇和浙江 6 省市綜合科技創新水平領先全國,中部的安徽、湖北等地區科技創新綜合實力提升較快。多層次、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有力支撐著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本章重點梳理了廣東、江蘇、北京三個地區的科技創新政策,并從創新主體、資源配置、科技人才、成果轉化和環境營造五個維度進行比較,總結三地政策特征與經驗,分析三地科技創新政策差異。本章共整理出廣東省 22 條、江蘇省 15 條、北京市 25 條科技創新相關政策(類型分布見圖 2-1)??傮w來看,在 2020-2024 年,廣東省發布的創新主
80、體政策較多,給予創新主體的財政支持力度更大。北京市以建設首都高水平人才高地為目標,重點圍繞人才施策,力圖讓人才“享在、樂在、愛在”首都。相比于廣東和北京,江蘇主要通過強保障、搭平臺、促發展和聚合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落地生效??偨Y上述先進地區取得成功的共性經驗,區域科技創新政策往往以三個重要方面為抓手進行科學施策:一是強化企業在創新鏈中的主導權,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二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三是鼓勵創業投資、天使投資,增強產業投資基金的功能。圖圖 2-2-1 1 本章各地各類科技創新政策數量情況本章各地各類科技創新政策數量情況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22 2.
81、12.1 創新主體政策創新主體政策2.1.1 培育科技型企業梯隊廣東省致力于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發揮大企業的引領支撐作用,持續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2021 年,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指出,建立多層級、多主體共同參與的科技型企業服務體系,優化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行業領軍企業、未來型企業梯次培育發展工作體系,強化全省產業創新生態,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增強行業領軍企業在產業創新鏈的協同整合能力。2022 年,廣東省科技廳出臺關于貫徹落實科技部辦公廳關于營造更好環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通知 的工作方案,指出加強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支持、加大科
82、技型中小企業金融供給、強化科技型中小企業人才支撐、強化科技型中小企業平臺支撐、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產品示范應用,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江蘇省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2021 年,江蘇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蘇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指出,實施新一輪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培育行動,并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體系,加快培育一批集成創新能力強、核心競爭優勢明顯的創新型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2023 年,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圍繞“10X”未來產業領域,加強本土創新型領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
83、”企業培育。北京市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聚焦技術攻關和戰略科技力量,積極構建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2021 年,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指出,鼓勵科技領軍企業主導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定。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組建聯合實驗室、新型共性技術平臺等,解決跨行業、跨領域關鍵共性技術難題。2023 年,關于進一步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動方案(20232025 年)指出,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組織開展創新研發活動,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提出創新需求,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上下游企業組建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形式的創新聯合體,探索由企業主導的產
84、學研深度融合新范式。同年,北京市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加快構建圍繞北京優勢領先、國際競爭焦點、顛覆性前沿的產業梯隊,鼓勵各區結合產業規劃,積極承接未來產業發展任務。2.1.2 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廣東省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變硬核科技為先進生產力。2023 年,廣東省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的實施方案指出,支持鏈主企業、科技領軍企業、行業龍頭企業等圍繞產業全鏈條配置創新資源,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力量共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聯合實驗室和聯合技術中心,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第 2 章部分省市科技創新政策及其比較 23 江蘇省以深化與重點科教
85、單位合作為突破口,增強技術創新策源能力。2020 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印發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體化發展實施方案(20202022 年)指出,加快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加強與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重點科教單位合作,共建清華大學太湖計算機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產業技術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推動產業重大科技成果在蘇南自創區的集群轉化和產業化。2023 年修訂的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指出,鼓勵和支持企業與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職業學校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構建長效合作機制。北京市深化企業牽頭、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機制。2023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北京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
86、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實施方案(20232025 年)指出,支持領軍企業圍繞提升供應鏈自主創新水平,面向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中小企業開展“揭榜掛帥”,遴選創新解決方案,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2.1.3 持續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廣東省推動高新區集聚重大創新平臺,引進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和新型研發機構,集聚創新平臺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021 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指出,推動高新區集聚重大創新平臺,大力引進境內外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建設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和新型研發機構,集聚創新平臺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2023 年,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的實施意見指出,加強
87、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和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積極開展高端創新資源引進和布局工作,強化與港澳研發機構的聯合創新。2024 年,廣東省激發企業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和行業龍頭企業建立的研發機構被認定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的,省財政按規定給予支持。江蘇省新型研發機構聚焦關鍵技術突破,加快成果轉化速率。2021 年,江蘇省“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 年)指出,支持龍頭企業面向產業鏈共性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在集群重點產業鏈優先建設國家級和省級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北京市新型研發機構始終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和“簡約
88、”原則,加快建設與國際接軌的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2021 年,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指出,爭取在量子計算、超大規模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微納能源與自驅動傳感技術、類神經元芯片和雙向閉環腦機接口、干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等方面形成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在前沿技術領域謀劃布局建設新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同年,“十四五”時期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建設規劃指出,鼓勵領軍企業、知名科學家參與共建投資主體多元、運行機制市場化的新型研發機構。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24 表表 2-2-1 1 部分省市創新主體政策部分省市創新主體政策地區發文字號政策名稱廣東省粵府2
89、02162 號廣東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廣東省/關于進一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的公告廣東省粵科高字202266 號關于貫徹落實(科技部辦公廳關于營造更好環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通知)的工作方案廣東省粵府辦20235 號廣東省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的實施方案廣東省粵發改外經2022161 號關于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廣東省粵財科教20212 號改革完善省級財政科研經費使用管理廣東省粵府202310 號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的實施意見廣東省粵府辦202320 號廣東省激發企業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江蘇省蘇政辦發20
90、2162 號江蘇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江蘇省蘇政發2023104 號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江蘇省蘇政發202038 號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體化發展實施方案(20202022 年)江蘇省/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江蘇省蘇政辦發202082 號江蘇省“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 年)江蘇省/貫徹落實科技部辦公廳關于營造更好環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通知的工作方案北京市/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北京市/關于進一步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動方案(20232025 年)北京市京政辦發202320 號北京市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北京市京政發20
91、218 號“十四五”時期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建設規劃北京市/標桿孵化器培育行動方案(20222025 年)北京市京政發202314 號北京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實施方案(20232025 年)北京市/關于加快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2.22.2 資源配置政策資源配置政策2.2.1 優化科研經費管理廣東省加強對重點領域的科研經費支持,激發科研創新動力。2022 年,關于改革完善省級財政科研經費使用管理的實施意見提出,圍繞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需求、前沿科技領域,遴第 2 章部分省市科技創新政策及其比較 25 選全球頂尖的領銜科學家,給予持續穩定
92、的科研經費支持。同年,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公開征求意見稿)指出,針對量子科學、類腦智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基礎研究戰略項目,每個項目每年將支持 2 億元。江蘇省政策護航,助力科研人員卸掉經費使用的“緊箍咒”。2022 年,關于改革完善江蘇省省級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實施意見指出,項目承擔單位應加強績效管理,引導科研資源向優秀人才和團隊傾斜,提高科研經費使用效益,明確在省級人才類和基礎研究類等科研項目中推動開展經費包干制試點,完全由項目負責人自主決定經費的具體使用,在經費管理上讓科研人員從“束手束腳”變成“放開手腳”。北京市加強重點項目支持,為科研“松綁”,為創新“減負”。20
93、21 年,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經費管理辦法指出,集中財力,突出重點,根據市委、市政府的戰略部署、重點工作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需求,確定項目(課題)經費重點支持方向。2022 年,北京市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試點工作方案,將市自然科學基金專項、科技新星計劃專項和獨立法人研發機構科技專項三類科研項目納入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試點,進一步簡政放權,為創新“減負”。2.2.2 加強基礎研究投入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各地區各部門高度重視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和支持,通過明確資助導向、長期穩定支持等方式,推動我國基礎研究不斷深入。廣東省堅
94、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基礎研究投入體系,構建層次分明的基礎研究項目資助體系。2021 年,廣東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指出,建立健全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加大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力度。2022 年,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省級財政科研經費使用管理的實施意見提出,鼓勵企業通過公益性捐贈、共同設立省企聯合基金等方式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圍繞行業需求和產業技術重點科學問題進行突破,推動特定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江蘇省構建以政府引導為主體、社會多元化投入為補充的基礎研究投入體系。2022 年,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212025 年)指出,研究制
95、定加強基礎研究的實施方案,建立穩定支持機制,推動基礎研究投入大幅度增長。2023 年,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指出,建立與科技強省建設要求相適應的穩定支持基礎研究投入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體系,引導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鼓勵社會力量多渠道、多方式投入基礎研究。同年,2023 年,江蘇省加強基礎研究行動方案指出,加大財政資金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穩定支持和競爭性支持相協調的投入機制,構建以政府引導為主體、社會多元化投入為補充的基礎研究投入體系。北京市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從多方面加強基礎研究的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2021湖北省
96、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26 年,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指出,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擴大基礎研究資金來源,建立基礎研究經費優先保障和持續增長機制,編制基礎研究滾動支持計劃。2024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指出,加大對基礎研究的財政支持力度,完善基礎研究的穩定支持機制,建立穩定性經費與競爭性經費相結合的投入機制,健全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制,逐步提高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表表 2-2-2 2 部分省市資源配置政策部分省市資源配置政策地區發文字號政策名稱廣東省粵府辦202214 號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省級財政科研經費使用管理的實施
97、意見廣東省/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公開征求意見稿)廣東省粵府202162 號廣東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廣東省粵府辦202214 號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省級財政科研經費使用管理的實施意見廣東省粵科規范字20235 號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聯合基金管理實施細則江蘇省蘇政辦發202213 號關于改革完善江蘇省省級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實施意見江蘇省蘇政辦發202345 號江蘇省加強基礎研究行動方案江蘇省蘇政發202038 號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212025 年)江蘇省/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北京市京財科文20211822 號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
98、課題)經費管理辦法北京市京財科文20141149 號附件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北京市京科發20221 號北京市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試點工作方案北京市北京市政府公報 2022 第7 號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北京市京科轉發2022226 號北京市關于落實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實施意見2.32.3 科技人才政策科技人才政策2.3.1 集聚國際化一流科技人才廣東省攜手港澳加快建設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吸聚全球高層次創新型人才。2020 年,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指出,實施產業人才專項工程,依托“雙區”面向全球匯聚關
99、鍵領軍人才和團隊。2021 年,廣東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指出,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江蘇省全面打造國內一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人才集聚高地。2021 年,江蘇省“十第 2 章部分省市科技創新政策及其比較 27 四五”科技人才發展規劃指出,鼓勵與海外高校院所共建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發中心、國際人才“飛地”等,招引集聚海外人才。同年,江蘇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提到,搶抓海外人才回流的歷史性機遇,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大力推進省“雙創計劃”“江蘇特聘教授”“江蘇外專百人計劃”,對頂尖人才“一事一議”“一人一策”
100、。北京市增強高層次人才吸引力,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2021 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際化發展指導意見指出,豐富招才、引才、育才形式,持續增強國際人才粘性,開展“留進中關村”活動,舉辦全球名校中國留學生云招聘活動,支持中關村示范區各類創新主體面向全球頂尖高校吸引人才。2022 年,北京市關于實施“三大工程”進一步支持和服務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若干措施指出,加強企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鼓勵支持企業積極引進海外人才,參與本市“高聚工程”“科技新星計劃”“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等人才培養計劃。北京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實施方案(20232025 年)指出,持續實施相關人才計劃
101、,探索實施海外人才來京落地支持政策,著力引進、培養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人才、青年人才。2.3.2 大力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合理的科技人才隊伍呈金字塔形結構,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作為“塔尖”,代表著科技人才隊伍的最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作為“塔基”,構筑起科技人才隊伍的雄厚基礎。各省市出臺不同的政策給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持,為他們成長和發展搭建舞臺、拓展空間。廣東省在財政支持、科研條件、收入待遇等上出實招、下功夫,鼓勵青年人打頭陣、當先鋒。2022 年,關于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激發創新活力的若干措施提出,逐步提高各類科研項目青年科研人員資助比例,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
102、項目和重大人才項目青年科研人員占比均不低于 60%,支持科研單位在科研條件、收入待遇、繼續教育等方面給予優秀青年科研人員必要保障。同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正式發布,首次增設青年科技創新獎,授予在科學研究中做出重大科學發現,推動相關學科發展,或者在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中取得創新性突破,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或者產業化的青年科研人員。2023 年,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征求意見稿)指出,建立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體系化項目資助機制,加大對青年科技人員的支持力度,提升基礎研究人才隊伍質量和水平,促進前瞻性、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產出。北京市在加強統籌兼顧四類人才: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
103、匠、高技能人才。2021 年,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指出,持續實施“北京學者”“智源學者”“科技新星計劃”等人才計劃,擴大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規模,發現和培養一批創新思維活躍、敢闖“無人區”的青年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人才。2022 年,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28 2035 年)指出,實施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計劃和“雨燕計劃”,支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設青年英才培養基地,持續提升科技創新后備人才競爭力。2024 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指出,建立青年科技人才長期穩
104、定支持和接力培養機制,提高其參與或者主持科技項目的比例,支持其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2.3.3 加快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廣東省破舊立新,用科學標準評價人才。2021 年,廣東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提到,持續推動各部門實施“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協同改革,完善分類評價機制,對不同類型科技活動評價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持續出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有效措施。江蘇省突出貢獻導向、科學評價,讓善為者不怕坐“冷板凳”。2021 年,江蘇省“十四五”科技人才發展規劃提出,切實破除“四唯”傾向,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北京市創新人才評價機制,發
105、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2022 年,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提出,全面推行職稱分類評價標準和代表作評審制度,對科技人才進行差別化分類評價,突出評價科研成果的質量和原創價值。2024 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提出,實行科技人員分類評價制度,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表表 2-2-3 3 部分省市科技人才政策部分省市科技人才政策地區發文字號政策名稱廣東省粵府函202082 號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廣東省粵府202162 號廣東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廣東省粵府202390 號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
106、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的實施意見廣東省粵科規范字20227 號關于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激發創新活力的若干措施廣東省粵府令第 296 號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廣東省/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征求意見稿)江蘇省蘇政辦發202162 號江蘇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江蘇省蘇科專發2021292 號江蘇省“十四五”科技人才發展規劃江蘇省蘇政辦發202324 號關于鼓勵支持外商投資設立和發展研發中心的若干措施江蘇省/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北京市中科園發202043 號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際化發展指導意見北京市中科園發20211 號關于進一步加強中關村海外人才創業園建設的意見第 2 章部分省市科技創新政策
107、及其比較 29 地區發文字號政策名稱北京市京政辦發202219 號北京市關于實施“三大工程”進一步支持和服務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京科發202314 號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服務辦法(試行)北京市京政發202314 號北京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實施方案(20232025 年)北京市北京市政府公報2022第7 號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北京市京政辦發20227 號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 年)北京市京科發202220 號北京市創新聯合體組建工作指引北京市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公告20241 號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2.
108、42.4 成果轉化政策成果轉化政策2.4.1 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廣東省探索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鼓勵科技成果通過技術交易市場進行交易和公示。2022 年,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省級財政科研經費使用管理的實施意見指出,對持有的科技成果,通過協議定價、在技術交易市場掛牌交易、拍賣等市場化方式進行轉化。2024 年,廣東省深化職務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實施方案(20242027 年)指出,試點單位在科研活動中產生的職務科技成果,單位在不影響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可賦予科研人員所有權或不低于 10 年的長期使用權。江蘇省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打通科
109、技成果轉化的堵點卡點。2021 年,江蘇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指出,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深入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2023 年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指出,職務科技成果歸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所有的,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賦予成果完成人(團隊)所有權或者長期使用權。北京市賦權改革、強化激勵,調動科研人員轉化積極性。2021 年?!笆奈濉睍r期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建設規劃指出,深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探索建立健全協議定價、掛牌交易、拍賣、資產評估等多元化科技成果市場交易定價模式。同年,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優化營商環境規
110、劃指出,完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改革,建立先賦權、后轉化模式,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2.4.2 產學研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廣東省扎根粵港澳大灣區,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關鍵技術領域,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2021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30 年,廣東省科技孵化育成體系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5 年)指出,加強“校+園+企”創新創業合作,整合校內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和工程中心等平臺科教資源,構建從研究開發、中試熟化到工業化試生產的全鏈條服務平臺,面向產業發展需求開展工程化與產業化開發,促進具有應用前景
111、的技術成果轉移轉化。2022 年,廣東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強調,建立以企業為主體、高等院校、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和科技人員共同參與的科技成果轉化體制,鼓勵高等院校、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培育科技成果交易市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江蘇省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不斷增強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能力。2020 年,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體化發展實施方案(20202022 年)提出,深入實施高校協同創新計劃,加快推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支持有關高校實施科技成果價值增值工程,重點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采取省與蘇
112、南國家高新園區集成聯動的組織方式,共同實施一批創新水平高、產業帶動性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023 年,修訂的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要求,支持企業、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和其他組織建立優勢互補、分工明確、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按照市場機制聯合組建研究開發平臺、技術創新聯盟、創新聯合體等,協同推進研究開發與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北京市加強產學研用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高質量發展。2024 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方案提出,支持建設概念驗證和中試平臺,推進技術轉移機構和概念驗證平臺
113、聯動,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2.4.3 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撐服務體系廣東省實施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和科技金融融合舉措,進一步支持企業研發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科技型企業的發展。2021 年,關于深入推進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落實的若干措施提出,委托研發技術合同登記證明作為高校、科研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認定、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獎勵的佐證材料,可納入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科技成果轉化”佐證材料。2024 年,關于加快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支持將“科技人才貸”“科技成果轉化貸”等科技信貸產品納入風險補償范圍。江蘇省全面支持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促進基礎研究
114、成果的實際應用。2021 年,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212025 年)指出,鼓勵蘇南地區設立引導基金,按市場化原則引導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和產業投資基金投向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引導社會資本支持高成長企業發展。2022 年,江蘇省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指出,完善技術產權交易、知識產權交易等各類平臺功能,支持有條件的技術轉移機構與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合作建立投資基金,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投資力度。北京市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和促進重點產業協同創新發展。2023 年,促進科技成第 2 章部分省市科技創新政策及其比較 31 果轉化協同推動京津冀高精尖重點產業發展工作方案
115、(2023 年)提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重點產業協同創新發展。表表 2-2-4 4 部分省市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部分省市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地區發文字號政策名稱廣東省粵府辦202214 號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省級財政科研經費使用管理的實施意見廣東省/廣東省深化職務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實施方案(20242027年)廣東省粵科高字2021222 號廣東省科技孵化育成體系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5 年)廣東省/廣東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廣東省粵科政字20217 號關于深入推進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落實的若干措施廣東省粵府辦20242 號關于加快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116、助力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江蘇省蘇政辦發202162 號江蘇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江蘇省蘇政辦規20238 號關于支持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改革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江蘇省/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江蘇省蘇政發202038 號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體化發展實施方案(20202022年)江蘇省蘇科發2021290 號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212025 年)江蘇省/江蘇省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江蘇省蘇政辦發202345 號江蘇省加強基礎研究行動方案北京市/“十四五”時期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建設規劃北京市京政發202124 號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優化營商環境規劃北京
117、市/關于打通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在京轉化堵點若干措施北京市/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方案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協同推動京津冀高精尖重點產業發展工作方案(2023 年)2.52.5 環境營造政策環境營造政策2.5.1 充分發揮金融對科技的支撐作用科技金融是指金融服務科技創新和科技企業發展的一系列金融活動,是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的產物,涉及金融體系、金融政策、金融模式、金融產品等多方面的內容。各省市從引金融“活水”潤科技創新、找準科技與金融結合點和促發展防風險三方面推動科技與金融“雙向奔赴”。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32 廣東省建立融資擔保風險分擔、補償機制
118、和拓寬創業投資退出渠道。2024 年,關于加快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根據科技型企業創新能力及不同生命周期發展特點調整優化貸款風險分擔比例和補償標準,提高貸款損失審核、壞賬損失代償效率,建立符合科技信貸風險補償金使用規律的績效評價制度;支持廣東區域性股權市場開展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基金份額轉讓試點,暢通創業投資資本退出渠道。江蘇省建立與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融資需求相適應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體系,構建“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生態。2023 年,關于加強和優化科創金融供給服務科技自立自強的意見提到,支持優質科技型企業發行科創票據、科技創新債等特殊品種債券進行融資。2
119、024 年,關于深化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到,提出要加大信用貸款支持力度,積極開發風險分擔與補償類貸款產品北京市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支持創新金融科技產品供給和積極推進金融科技創新試點。2022 年,關于推動中關村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推動天使和創業投資發展,深化科技信貸、科技保險創新,支持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發展,推進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加快建立企業研發創新全鏈條金融支持機制,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同年,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提出,支持科技信貸產品創新,探索建立符合科創小微企業特點的信用評估體系,引導銀行、擔保、保險機構等
120、為科創企業提供低成本信貸融資產品;不斷深化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積極開展金融科技場景示范應用,加快建設國家級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范區。2.5.2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各省市以知識產權保護推動科技創新,實施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科技發展環境。廣東省加大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力度。2021 年,廣東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指出,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強化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探索建立重點產業、中小微企業知識產權快速維權援助機制,開展跨區域知識產權執法協作,探索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同年,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十四五”規劃指出,
121、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侵權糾紛檢驗鑒定、侵權判定咨詢機制,探索建立技術調查官制度。江蘇省強化知識產權協同保護。2021 年,江蘇省“十四五”科技人才發展規劃提出,加大知識產權保護行動力度,促進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推動產業集聚度高的地區設立知識產權保護、快速維權中心,積極創建國家知識產權保護規范化市場,構建知識產權立體保護網絡。2023 年,關于高標準推進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推進落實知識產權糾紛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機制,將知識產權糾紛調解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完善知識產權鑒定制度,推進知識產權鑒定機構建設,為知識產權案件處理提供技術服務支撐。北京市加強公共服務,促進知識產權
122、高質量運用。2022 年,北京市知識產權保護條例第 2 章部分省市科技創新政策及其比較 33 規定,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機構建設,提供專利預審、維權指導等服務;建立專利導航、知識產權金融、重大經濟科技活動知識產權分析評議、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等制度。2023 年,北京市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提出,探索建立公允的知識產權評估機制,開發知識產權智能化評估系統,明確科技創新型企業和高價值知識產權評估標準。2.5.3 加強科研誠信體系和作風學風建設廣東省強化對參與項目資金管理主體的信用評價和對科技倫理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確??蒲谢顒拥囊幏逗驼\信。2020 年,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
123、計劃管理辦法(試行)也指出,要對專業機構、項目牽頭單位、項目負責人、評估機構、會計師事務所、評審評議專家等參與項目資金管理的各類主體進行失信行為記錄和信用評價。2022 年,廣東省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實施方案明確科技倫理違法違規行為查處的責任主體和懲戒措施,確保有人查、有人管。江蘇省完善科技倫理治理和全鏈條監督管理機制,推進科技治理能力現代化。2021 年,江蘇省“十四五”科技人才發展規劃提出,構建科技“大監督”格局,強化科技監督跨部門和省地貫通機制,完善科技活動重大違規案件的主動發現、聯合調查、聯合懲戒機制,切實凈化學術環境,推動作風學風實質性改觀。2023 年,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提出
124、,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和作風學風建設,建立健全科技倫理治理制度,完善科學技術項目、科研經費全鏈條監督管理機制和科技監督跨部門、跨區域聯動機制。北京市完善科研誠信體系建設。2022 年,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提出,加快構建科學規范、激勵有效、懲處有力的科研誠信制度規則。健全科研誠信承諾制、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科研誠信信息記錄、共享和聯合懲戒等工作機制。2024 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提出,應當加強科研誠信建設,依法將科研信用情況納入科研誠信信息系統,完善科研失信行為的預防、調查、處理機制,對存在科研失信行為的創新主體,在科技項目申報、政府采購、財政資金支持、融資授信
125、、獎勵表彰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表表 2-2-5 5 部分省市環境營造政策部分省市環境營造政策地區發文字號政策名稱廣東省粵府辦20242 號關于加快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廣東省粵府202162 號廣東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廣東省粵府202187 號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十四五”規劃廣東省粵科規范字20201 號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管理辦法(試行)江蘇省蘇政辦規20237 號關于加強和優化科創金融供給服務科技自立自強的意見江蘇省/關于深化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江蘇省蘇科專發2021292 號江蘇省“十四五”科技人才發展規劃江蘇省蘇政規2023
126、9 號關于高標準推進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34 地區發文字號政策名稱江蘇省/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北京市京科發20224 號關于推動中關村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若干政策措施北京市北京市政府公報2022第 7 號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北京市十五屆第 72 號北京市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北京市京政辦發202323 號北京市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北京市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公告20241 號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2.62.6 科技創新政策比較科技創新政策比較2.6.1 各省市科技創新政策比較分析
127、在科技政策領域,廣東省、江蘇省和北京市各自展示了獨特的優勢和側重點。在創新主體政策方面,廣東省通過多層次、多主體共同參與的科技型企業服務體系,重點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同時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財政支持,以提高它們的研發能力;江蘇省致力于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領軍企業,同時通過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行動和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培育行動,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北京市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鼓勵這些企業主導國際和國家標準的制定,促進跨行業、跨領域的協同創新。在資源配置政策方面,廣東省加強對重點領域的科研經費支持,設立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聯合基金,推動全社會
128、多渠道投入基礎研究,形成政府、企業和社會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機制;江蘇省通過改革省級財政科研經費管理,實施經費包干制,以提高科研經費使用效益,同時推動基礎研究投入的持續增長;北京市通過“十四五”規劃,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擴大基礎研究資金來源,推行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增強科研自主權。在科技人才政策方面,廣東省重點吸引全球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實施青年科技人才發展計劃,并通過法律固化支持措施,以確保人才在財稅、住房和生活等方面的全方位保障;江蘇省注重與海外高校院所共建聯合實驗室,吸引國際人才,實施“雙創計劃”和“江蘇特聘教授”等政策,以促進國際合作和人才引進;北京市通過實施“北京學者”“科技新星計
129、劃”等人才計劃,吸引和培養頂尖創新人才,特別是注重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在成果轉化政策方面,廣東省通過市場化方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鼓勵通過技術交易市場進行成果轉化;江蘇省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支持建立研究開發平臺和技術創新聯盟,促進科技成果的實際應用;北京第 2 章部分省市科技創新政策及其比較 35 市通過強化激勵措施,推動科技成果市場交易,支持高校院所和醫療機構的科技成果轉化,建立概念驗證和中試平臺。在環境營造政策方面,廣東省通過建立融資擔保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拓寬創業投資退出渠道,支持科技金融融合,助力科技型企業的發展;江蘇省通過建立與
130、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融資需求相適應的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構建“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生態,以支持科技創新;北京市通過推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支持創新金融科技產品供給,積極開展金融科技創新試點,以增強科技企業的融資能力。2.6.2 各省市科技創新政策借鑒1 1)強化企業在創新鏈中的主導權,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強化企業在創新鏈中的主導權,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企業是國家創新體系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核心主體,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要力量。一方面,要鼓勵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建創新聯合體,共同研究企業產品生產制造中遇到的技術問題,把企業的“真需求”轉化為“技術榜單”,然后鏈接海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創新資
131、源,企業出題、出資,高校和科研院所針對企業需求開展聯合技術攻關,解決“真問題”,彌補企業研發能力不足的短板。另一方面,也要給企業充分參與政府科技創新頂層設計、決策制定和項目設置的機會,要更多依托國家高端智庫、學會協會等平臺,建立企業家科技創新咨詢座談會議制度,定期組織溝通交流,暢通企業參與國家創新相關決策的渠道和平臺。2 2)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一是強化企業在創新鏈中的主導權,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鼓勵企業牽頭與科研院所共同識別實際問題,制定技術路線并推動技術產業化,設立聯合基金,跨越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要加大企業在政府科研基金和項目設置中的參
132、與度,確保更多企業參與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等科技活動。通過在項目形成、投入、組織和評價等方面進一步加強企業的話語權,推動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導地位。二是營造良好的產業創新生態,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鼓勵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促進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創新型企業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合作,加大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實驗室和公共數據資源的開放力度。央國企應健全科技與戰略管理職能,發揮“鏈長”作用,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構建完整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強企業創新發展的動力。完
133、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與地方基金的配套機制,支持種子期和初創期企業的發展,并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研發投入給予一定的費用減免。提供稅收優惠以支持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和眾創空間的發展。加大國有自主產品和服務的采購力度,有序開發和開放頻段、空間等戰略性資源,以引導新興產業的發展。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36 3 3)鼓勵發展創業投資、天使投資,增強產業投資基金功能)鼓勵發展創業投資、天使投資,增強產業投資基金功能首先,建立多層次投資體系,推動設立創業投資、天使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并通過政府引導基金發揮杠桿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資科技型中小企業。完善稅收優惠政策
134、,為投資收益提供稅收減免或遞延,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其次,優化基金管理,簡化基金設立和管理流程,提高審批效率,推行信息化管理,確保資金運作透明規范。實施差異化監管,對創業投資基金和其他私募基金進行區別管理,支持創業投資基金采取多種方式開展股權投資。強化投資退出機制,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升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的便利性,鼓勵通過并購、股權轉讓等方式實現投資退出,提供基金份額交易平臺和估值服務。最后,優化投后管理,加強對被投企業的管理支持,提供全方位的管理服務和資源賦能,協助企業制定發展戰略并提升經營能力,確保投資效果。第 3 章部分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及其借鑒 37 第 3 章部分
135、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及其借鑒當前,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先機。日本、歐美主要國家等紛紛根據國情國力制定了詳細的科技創新戰略和政策體系,并且隨著國際局勢與世界形勢變化不斷加以完善和改進,以求適應創新型社會,服務于本國經濟發展需求。本章主要從創新主體、資源配置、科技人才、成果轉化、環境營造五個維度對美國、日本、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 2000 年以來的科技創新政策進行梳理,共整理出 64 條政策,其中科技創新主體政策 8 條、資源配置政策 17 條、科技人才政策 15 條、成果轉化政策 4 條、環境營造政策 20 條,為湖北省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完善與改進、推動創新
136、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持續激發創新創造“源頭活水”提供借鑒素材。圖圖 3-3-1 1 本章各類科技創新政策數量情況本章各類科技創新政策數量情況通過研究美、日等國的科技創新政策,發現各國在推動科技政策體系構建與完善、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提高科技人才培養質量、優化科技創新環境以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很強的戰略前瞻性與導向性。其中,創新主體政策的重點內容是鼓勵創新主體協同發展和加強稅收方面政策支持;資源配置政策的重點內容是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加強基礎研究投入水平、支持關鍵與新興技術研發投入和加強對大學的合作研發投入;科技人才政策主要從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流動和人才激勵四個方面給予人才發展立體
137、式支持;成果轉化政策的重點內容是暢通產業需求與科研機構間的傳遞渠道、優化成果轉化機制、提升成果轉化有效性;環境營造政策的重點內容是知識產權保護、改善科研環境和促進開放交流與合作創新。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38 3.13.1 創新主體政策創新主體政策3.1.1 鼓勵創新主體協同發展2006 年,法國科研項目法對國家科研創新體系進行了全面的改革,重點突出了“強化不同研究主體之間的合作”“加強公共和私人研究部門之間的聯系”以及“加快融入歐洲研究區與全球創新體系”等促進協同創新;2012 年美國出臺了美國競爭力與創新能力,強調聯邦政府采取多種措施來促進和鼓勵創新;2019 年俄羅
138、斯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劃中提出要著力推動科學界與產業界合作,積極構建技術創新集群、研發-工程-生產聯盟、科學教育中心、世界級科學中心(如國際數學中心和國際級基因研究中心),并積極參與全球未來市場標準制定,確保俄羅斯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占有較大份額。2019 年日本發布 長期戰略指南“創新 25”,指出了對地方自治團體積極參與產業集聚、集群的形成等的支援方法,支援地方自治團體、大學、企業等的集群形成,推進超越該地區的廣域合作和網絡的強化。2020 年日本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中指出,從 2020 財政年度開始,將啟動“公共和民間青年研究人員發現及支援事業”,通過公共和民間合作,在大學等地發現有潛力的青年
139、研究人員和開展種子研究,并與企業進行配對,支援研究經費。此外,利用關于加強產學研合作活動的指導意見,要求在大學和公司等建立“產學研合作響應窗口”,努力加強企業和大學的產學研合作功能。2023 年,日本發布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以加強城市、地區、大學、創業企業之間的合作。日本已經開始全面努力實現將深度技術領域的研究和孵化功能結合起來,目的是將高質量基礎研究產生的新技術(深度技術)的潛力與企業無縫連接起來。依托政府部門,促進產學研協作發展是眾多發達國家在政策制定與保障實施中的必然選擇。明確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關鍵地位,將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基礎研究與企業實際技術需求相結合,依托政府部門合理配置科技資源,
140、確保產學研之間資源的良性流通。日本出臺的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企業技術引進、鼓勵企業科技研發投入、扶持企業等研發主體開展基礎性研發工作、鼓勵企業大膽開展新興技術領域的研發,有力推動了日本科技創新的發展及現實生產力的提升。3.1.2 加強稅收方面政策支持稅收優惠政策主要是為高新技術企業以及各類從事基礎研究的法人、自然人等提供稅收減免和獎勵,從而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擴散的政策。各國廣泛運用財稅政策鼓勵創新創業,降低企業的科技創新成本和風險,并在政府采購等方面給予本國企業更多的支持。2006 年,美國競爭力計劃提出改進研發抵稅政策,以鼓勵私有部門對創新的投資;2015 年,美國發布的美國創新戰略中指出,聯
141、邦政府可以通過解決阻礙創新活動的市場失靈和確保有利于實驗和創新的框架條件,賦予私營部門創新者權力,加強研究與實驗稅收抵免。此外,奧巴馬總統提議擴大、延長并使研究與實驗稅收抵免永久化,為美國企業創新創造實質性和可預測的激勵。同樣,韓國政府允許不同類型的企業提取不同比例的收入作為技術開發準備金,計入成本,并第 3 章部分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及其借鑒 39 可以免稅,而企業支付的技術及人才開發費都按一定的比例稅收減免,對于申請專利或實用新型技術的所得部分給予全額或部分免征所得稅的優惠。通過為企業減免稅收以及加大政府采購力度,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提高企業對研發風險的應對能力。表表 3-3-1 1 部分國家創
142、新主體政策部分國家創新主體政策國家年度政策名稱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側重點美國2006美國競爭力計劃改進研發抵稅政策,鼓勵私有部門投資美國2012美國競爭力與創新能力鼓勵創新伙伴關系模式、重新授權小企業創新研究與技術轉讓美國2015美國創新戰略賦予私營部門創新者權力,加強研究與實驗稅收抵免法國2006科研項目法強化不同研究主體間的合作、加強公共和私人研究部門之間的聯系日本2019長期戰略指南“創新 25”支援地方自治團體積極參與產業集群,以大學為創新基地加強構建產、學、官合作的區域創新系統日本2020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啟動“公共和民間青年研究人員發現及支援事業”,努力加強企業和大學的產學研合作日本
143、2023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實施“全球創業校園計劃”,加強城市、地區、大學、創業企業之間的合作俄羅斯2019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劃著力推動科學界與產業界合作,積極構建創新產業集群、世界級科學中心等3.23.2 資源配置政策資源配置政策3.2.1 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 2023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我國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 33278 億元,比上年增長 8.1%,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 2.64%,相對于發達國家 3%4%的強度水平仍然有較大差距,其中基礎研究平均占比也較為落后。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是促進科技創新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增強一國科技創新能力
144、的基礎條件,各國在進行科技創新的合作與競爭中,無不把加大研發投入作為科技創新政策的重要內容。2009 年俄羅斯的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劃,提出在 20192030 年,俄羅斯政府將累計投入 10 萬億盧布(約合 1596 億美元)支持科技創新和基礎研究,推動創新鏈一體化部署和數字技術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應用。2014 年英國發布我們的增長計劃:科學和創新,指出英國政府將在 20162021 年投入 59 億英鎊用于科研支出。2021 年美國創新和競爭法案提出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向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提供 1000 億美元資金,平均每年提供 2
145、00 億美元,用于人工智能、高性能運算等領域的技術研發。美國還計劃投資 100 億美元,在全美建設 1015 個區域技術中心。2021 年日本第六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212025 年)指出,政府將在未來 5 年內確保約 30 萬億日元的研究和開發投資,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40 公共和私營部門將共同投資約 120 萬億日元用于研究和開發。2022 年美國拜登-哈里斯政府吸引 STEM 人才,加強我們的經濟和競爭力的行動 中指出 NSF 相比 2022 財年獲得總計 10.39億美元的新增撥款。2022 年,英國20222027 年戰略:共同改變未來提出將英國的研發經費
146、強度從當前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 2.0%提高到 2027 年的 2.4%;同年,英國發布了英國研究與創新開放獲取政策提出,提供跨越所有學科、跨越研究和創新領域的基礎設施項目,增加對研究所、中心和設施的核心投資。3.2.2 加強基礎研究投入水平技術先導國地位的確立依賴于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A研究由于風險較大、商業前景不明朗,企業很少涉及,因而受政府研發投入規模和結構變動的影響較大。自 20 世紀 80 年代,美國政府將基礎研究作為國家科技創新政策的重中之重,基礎研究經費在政府民用研究經費中的比例不斷擴大,到 2019 年底,達到 70%。2011 年,美國頒布美國創新戰略確保我們的經濟
147、增長和繁榮,強調進一步加強和擴大美國在基礎研究方面的領導地位。奧巴馬總統實施了歷史上聯邦資助研究的最大增幅,并不斷投資,將三個關鍵基礎研究機構的資金增加一倍(國家科學基金會、能源部科學辦公室和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實驗室)。2015 年美國創新戰略提出將世界領先的基礎研究投資作為優先事項。3.2.3 支持關鍵與新興技術研發投入重視關鍵與新興技術研發投入,對于提升國家安全、自主開拓創新、引領社會變革具有重要的作用。2014 年,英國在我們的增長計劃:科學和創新中提出 8 大新興技術領域,分別為:(1)大數據和高能效計算;(2)合成生物學;(3)再生醫學;(4)農業科技;(5)能源及儲能;(6)先進
148、材料及納米技術;(7)機器人及自治系統;(8)衛星及航天技術應用。英國政府計劃向這 8 大新興技術投資 6 億英鎊。2015 年美國創新戰略中指出,2016 年繼續鼓勵聯邦政府支持高風險、高回報的研究和潛在的變革性、突破性的研究方法,預算包括 3.25億美元用于高級研究計劃局能源(ARPA-E),該計劃通過投資變革性能源技術來加速創新,以創造一個更安全、負擔得起和可持續的能源未來。長期以來,美國尤為重視國防領域的研發投入。2018 年,美國發布2019 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先進技術開發的綜合資金增加 7%,達到近 160 億美元,大部分資金將用于先進發動機研發、高超音速和定
149、向能源武器原型設計;在提升人工智能、空間與反空間、機器學習和超自然力計劃等領域確立了重點項目,并提供額外資金促進其研發和應用,以提高軍事裝備技術的整體水平。2018 年通過了國家量子計劃法案,授權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美國能源部(DOE)三家機構在 高級研究計劃局能源(An Overview of the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Agency Energy),簡稱 ARPA-E。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簡稱 NIST。美國國家
150、科學基金會(英文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簡稱 NSF。美國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簡稱 DOE。第 3 章部分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及其借鑒 41 20192023 年共投入 12.75 億美元資助相關項目研究,確保其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持續領先地位。2021 年出臺了美國就業計劃,再次確立新興技術領域的重要地位,拜登政府呼吁投資 1800 億美元用于研發和未來的技術,明確指出在人工智能、半導體芯片、5G 通信技術、生物技術、量子計算等與國家戰略生存與發展密切相關領域,要牢牢把握科技創新主動權。3.2.4 加強對大學的合作研發投入研究型
151、大學作為科學知識生產與傳播的主要場所,在引領科技革新和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20 年,日本發布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強調推進對大學、國家研究開發機構的支援措施和運營補助金的改革;到 2025 財年,將企業對高校、國家研發機構等的投入增加到 2014 財年的三倍。2021 年,日本制定了“為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大學捐贈基金投資政策基本方針”。2022 年日本發布的科學技術創新革新戰略中,日本政府將設立 10 萬億日元的大學捐贈基金,不僅發展國際優秀的研究型大學,而且還將通過加強區域核心大學與特色研究型大學的功能,促進基礎研究和學術研究,以產生多樣化和卓越的知識。英國同樣出
152、臺了相關政策加強對大學的合作研發投入,促進大學與地方產業開展科技創新合作。比如支持大學網絡化發展,成立涵蓋大學網絡化組織的合作投資資金,提高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輻射帶動創新型產業集群興起發展;充分發揮大學在地方產業發展方面的作用,引導大學更多地與本地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合作。表表 3-3-2 2 部分國家資源配置政策部分國家資源配置政策國家年度政策名稱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側重點俄羅斯2006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劃提出十年投資計劃支持科技創新和基礎研究英國2014我們的增長計劃:科學和創新確定八大新興技術領域,提出五年科研資產投資計劃英國202220222027 年戰略:共同改變未來增
153、加研發強度英國2022英國研究與創新開放獲取政策提供跨學科研究和創新領域基礎設施,增加核心投資英國2022UKRI 企業計劃 2022-2025增加基礎設施年度投資,并加強創新支出美國2005站在風暴之上加強物質科學和工程學方面基礎研究及長期基礎研究投資美國2011美國創新戰略確保我們的經濟增長和繁榮增加三大關鍵基礎研究機構的資金美國2012美國競爭力與創新能力繼續支持基礎研究以保持創新領域的領導地位美國2015美國創新戰略將基礎研究投資作為優先事項,增加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美國20182019 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增加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先進技術開放資金,提高軍事技術項目研發投入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
154、況調查報告(2024 年)42 國家年度政策名稱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側重點美國2018國家量子計劃法案提高量子信息科學、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美國2021創新和競爭法案提出五年投資計劃,強調人工智能、高性能運算等領域美國2021美國就業計劃再次確立新興技術領域的重要地位美國2022拜登-哈里斯政府吸引 STEM人才,加強我們的經濟和競爭力的行動增加科研撥款經費日本2020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推進對大學、國家開發機構的資金支持日本2021第六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212025 年)擴大研發投入日本2022科學技術創新革新戰略設立大學捐贈基金,促進基礎研究和學術研究3.33.3 科技人才政策科技
155、人才政策3.3.1 科技人才引進各國均將科技人才引進提升到戰略高度,通過制定各項政策吸引國外優秀人才,并采取措施延長國外人才的駐留時間。2019 年俄羅斯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劃指出,加強引進國內外頂尖學者,組建從事學科交叉融合研究的新型科研團隊。2019 年,日本在長期戰略指南“創新 25”中,提出建立 28 項聚集世界人才、產生優秀研究成果的舉措,如國外人才享受和日本人相同的公共服務;改善國外人才的勞動環境;修改外國人在留管理制度等。2022 年,美國通過完善移民政策與簽證、綠卡申請流程來吸引 STEM 專業人才。拜登-哈里斯政府吸引 STEM人才,加強我們的經濟和競爭力的行動提出,新增 22
156、 個 STEM 教育專業,延長 STEM 相關專業 J-1 簽證(交流訪問學者簽證)期限,以及簡化 STEM 專業人才的綠卡申請流程等;在 贏得科技人才競賽 中,美國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CSIS)建議改革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移民政策。例如,為與國家安全相關的關鍵新興技術領域的工作者創建新的綠卡類別、優先考慮新興技術領域的簽證申請等。2022 年英國發布20222027 年戰略:共同改變未來,通過設立世界一流的獎學金項目、完善簽證機制支持科研人才居留,使英國成為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國家。2023 年,日本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指出,為了吸引世界各地的優秀企業家,通過政府認證的風險投資基金
157、、創業孵化器、創業加速器等民間團體可以履行創業簽證相關的驗證程序,并延長最長停留期限。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簡稱 CSIS。第 3 章部分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及其借鑒 43 3.3.2 科技人才培養1 1)基礎教育科技人才培養)基礎教育科技人才培養基礎教育階段的 STEM 教育作為培養未來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戰略先手,能夠從小培養和鍛煉學生科學技術思維和創新思維,培養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2005 年,美國發布了站在風暴之上,提出在一年內提供 3.8 億美元的資助來提高中小學的數學和科學教育;2
158、006 年,美國競爭力計劃中強調教育要導入研究型模式,把科研能力的提高向前移,提出從初等教育階段就開始全面引入研究型教育。2018 年,美國發布 制定成功路線:美國的 STEM教育戰略,提出了未來五年內美國 STEM 教育的整體愿景、理想目標以及實現途徑等,鼓勵跨學科學習、融合各類學習環境中的成功實踐并拓展數字教學平臺等,將高質量 STEM 和計算機科學教育的覆蓋面擴大到 K-12 學生。2019 年,日本在長期戰略指南“創新 25”中提出,支援以高中生及初中生為對象的科學奧林匹克競賽等科學技術競賽,充實支援與海外數理化教育重點高中等之間的國際交流。2020 年,日本出臺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
159、建立 STEAM教育內容的在線圖書館,獲得大學、研究機構、公司等的合作,形成外部人力資源庫和遠程教育網絡。2022 年,日本出臺了科學技術創新革新戰略,日本政府將從 2023 財年開始,使技術學院(KOSEN)成為中小學生 STEAM 教育的中心,為學生提供在大學和其他機構體驗高水平探究的機會。2 2)高等教育科技人才培養)高等教育科技人才培養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作為重點研發人員與高水平科技人才培育的關鍵環節,能夠為國家科技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優質人才。2014 年,英國發布的我們的增長計劃:科學和創新指出,在數字技能、風能、先進制造業等關鍵領域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2015 年,美國通過了美國創新戰
160、略,通過對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進行強有力和持續的投資,培養未來的工程師、科學家和創新者,吸引來自各種背景的學生,鞏固未來的經濟競爭力,保持對 STEM教育的重點優先考慮,讓美國孩子的科學和數學在國際排名中排在前列。2019 年,俄羅斯發布 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劃,實施一系列“研發人才培養”項目。2020年,日本在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指出,依托多種資金來源,拓寬博士人力資源的職業發展路徑,改善研究生院第二階段博士生待遇,與海外合作大學建立和實施教育交流項目、設立跨境博士后獎學金項目等。2022 年,英國通過了UKRI 企業計劃 2022-2025,新的 20 億英鎊人才計劃將為全
161、球人才投資設定標準,到 2024 年至 2025 年,投資將增加 26%;并通過一系列旗艦計劃來支持所需的全方位人才,包括助學金、未來領袖獎學金和全球人才簽證,并開發一種新的集體獎學金方法,創造機會并激勵學科、部門和角色之間的流動。2022 年,日本科學技術創新革新戰略提出,為改善博士入學率持續下降、青年研究人員聘用崗位不穩定、STEAM 教育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多學科融合的綜合教育。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44 研究時間減少等問題,日本將通過“新一代研究人員
162、挑戰研究計劃”“大學獎學金計劃”等,對約 8800 名博士生(數量約為上一年度的 2 倍)提供資助,全面覆蓋其生活和研究費用需求。3.3.3 科技人才流動2019 年俄羅斯出臺的 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劃 中提到,為科研人員設立臨時和常設崗位,提高學術流動性。2021 年,日本在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中提出,為了促進國際人才循環,在人工智能和量子技術等戰略領域建立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之間的長期研究和人員交流框架,促進形成以歐洲和美國為中心的研究人員網絡。2022 年日本發布的科學技術創新革新戰略指出,政府將系統、持續推動國際人才流動中心的形成,實施新的世界頂級科學研究中心計劃(WPI),以發展成為有
163、吸引力的研究中心。2023 年的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指出,為促進自上而下的新型國際人才循環,將通過支持政府確定的戰略領域和國際聯合研究,促進日本研究人員進入國際頂尖科學界。以科技水平較高的西方等發達國家為目標,增加日本科研人員在海外頂尖科研人員的指導下學習和體驗的機會。3.3.4 科技人才激勵2005 年,美國提出設立總統創新獎,以激勵符合國家利益的科學和工程進步,現有的總統獎旨在表彰終身成就或有前途的年輕學者,但擬議中的新獎項將表彰那些為國家利益做出獨特科學和工程創新的人。2012 年,俄羅斯 20132020 年國家科技發展綱要指出,對具備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究人員和研究團隊給予特殊支持,推進
164、俄羅斯研發部門人才政策的現代化,吸引青年專業人才從事科學和創新工作。2020 年日本發布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提出,將敦促各國立大學制定“中長期人才計劃”,增加青年研究人員職位和具有挑戰性的研究費用,并向采取青年研究人員崗位保障措施的大學提供額外的運營支援金。對于以年輕研究人員為中心的具有挑戰性的研究,將實施“新興研究支援計劃”,提供最長 10 年的支援,同時確保研究人員不受短期成果的束縛,全身心投入研究的環境之中。2022 年,法國科學院針對青年科研人員面臨的困境,從提升其薪酬待遇、按需降低自主創建團隊的年齡限制、賦予有才能的 45 歲以下研究人員科研經費支出自主權、適度降低在編崗位招聘門檻等
165、角度提出系統建議。表表 3-3-3 3 部分國家科技人才政策部分國家科技人才政策國家年度政策名稱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側重點美國2005站在風暴之上為獲得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博士學位或同等學歷的國際學生自動簽證延期,為中小學STEM 提供資助美國2015美國創新戰略保持對 STEM 教育的大力投資,培養優秀的STEM 教師和大學畢業生 世界頂級科學研究中心計劃(World Premie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Initiative),簡稱 WPI,是日本政府于 2007年啟動的科研支援項目。第 3 章部分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及其借鑒 45 國家年度政策名稱國家科技
166、創新政策側重點美國2022拜登-哈里斯政府吸引STEM人才,加強我們的經濟和競爭力的行動延長 STEM 專業簽證期限,簡化 STEM 專業人才綠卡申請流程英國2014我們的增長計劃:科學和創新為數字技能、先進制造業等關鍵領域提供更多職業教育機會英國202220222027 年戰略:共同改變未來設立世界一流的獎學金項目,開展科研人員知識和專業技能培訓英國2022UKRI 企業計劃 2022-2025實施全球人才投資計劃,激勵學科、部門和角色之間的流動法國2022為新政治而戰提升科研人員薪酬待遇、賦予學術研究經費支出自主權、降低在編崗位招聘門檻日本2019長期戰略指南“創新 25”建立 28 個世
167、界人才集聚場所,延長高級人才的在留時間,支援初高中生數理化競賽及國際交流日本2019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豐富 STEM 教育資源庫,推進多方主體合作日本2020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拓寬博士職業發展路徑,增加學生出國學習與教育交流機會,對青年研究人員實施“中長期人才計劃”日本2021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在人工智能和量子技術等戰略領域建立研究人員網絡,促進國際人才循環日本2022科學技術創新革新戰略搭建支持探究教育、STEAM 教育和創業教育的平臺,資助博士生日本2023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促進自上而下的新型國際人才循環,推動日本研究人員進入國際頂尖科學界俄羅斯2012俄羅斯 20132020 年
168、國家科技發展綱要對具備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究人員和研究團隊提供特殊支持俄羅斯2019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劃加強引進國內外頂尖學者,實施系列“研發人才培養”聯邦項目3.43.4 成果轉化政策成果轉化政策1980 年,拜杜法案在誕生之初就承載著振興美國科技發展和經濟復蘇的戰略重任,該法案通過將研究成果產權留在研究者手中,暢通產業需求到科研機構的傳遞渠道,調動科研人員從事產業需求相關研究的積極性,使得美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在短期內得到極大提升。2011 年,美國創新戰略確保我們的經濟增長和繁榮明確提出,完善系列措施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2012 年,俄羅斯 20132020 年國家科技發展綱要中提到,要提高科
169、研機構創新項目的管理水平,保證有效進行成果轉化,加快俄羅斯研發成果的推廣使用,優化民用和軍用科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46 研成果的轉化機制。2019 年,俄羅斯發布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劃,明確對科技創新主體予以資金支持及成果轉化支持。同年,日本發布長期戰略指南“創新 25”,強化對優秀成果的商業化的若干措施。表表 3-3-4 4 部分國家成果轉化政策部分國家成果轉化政策國家年度政策名稱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側重點美國2011美國創新戰略確保我們的經濟增長和繁榮啟動“創業美國”計劃,推動大學實驗室研究成果的轉化俄羅斯2012俄羅斯 20132020 年國家科技發展綱要提高科研項目創
170、新項目的管理水平,優化民用和軍用科研成果的轉化機制俄羅斯2019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劃對科技創新主體予以資金和成果轉化支持日本2019長期戰略指南“創新 25”對創業初期的風險企業進行實力評估,推進對事業再生的中小企業者的資金籌措支援,促進優秀研發成果的商業化3.53.5 環境營造政策環境營造政策3.5.1 知識產權保護2005 年,美國發布的站在風暴之上對專利制度提出四種具體的改革:第一,為美國專利和商標局提供足夠的資源,使知識產權保護更加及時、可預測和有效;第二,重新配置美國專利制度,將其轉換為“首次發明文件”制度,并在專利授予后進行行政審查,這些改革將使美國的專利制度與歐洲和日本的專利制度
171、保持一致;第三,保護專利發明的研究用途免受侵權責任;第四,改變阻礙特定行業創新的知識產權法。2006 年,美國競爭力計劃提出建立知識產權保護系統,促進私有部門對研發的投資,培養有助于激勵企業精神的商業環境。2012年,美國競爭力與創新能力提出為私營部門創新提供良好環境的措施,包括:第一,支持區域集群;第二,促進出口和進入國外市場;第三,重組公司稅;第四,提供有效的知識產權制度。2015 年,美國創新戰略提到,消除市場準入壁壘,擴大知識產權保護。2019 年,日本在長期戰略指南“創新 25”中提出強化知識產權戰略,促進重要發明的海外申請、技術轉移等舉措。3.5.2 改善科研環境2019 年,俄羅
172、斯發布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劃,提出改善創新人才研究環境的五種舉措:第一,構建科技活動基礎設施,提高基礎設施的可用性和使用效率;第二,整合各圖書館、檔案館及相關機構的資源,組建“國家數字化圖書館”,為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利用科教資源的需求創造條件;第三,提升國家知識數據庫的國際聲望,提高俄羅斯學術期刊入選國際引文數據庫的數量;第四,建立和發展獨一無二的“大科學”項目,保障開展高水平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第五,建設先進的研發基礎設施,如更新頂尖科研機構中至少 50%的儀器設備、確保研第 3 章部分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及其借鑒 47 究團隊能夠獲取國內外的信息資源、研制科考基礎設施等。2020 年,日本發布了
173、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在推進競爭性研究經費綜合修訂的背景下,到 2023 財年,青年研究人員在科研資助項目中所占的比例比在研究項目申請中高出10個百分點。為從青年研究人員到頂尖研究人員的所有積極研究人員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研究環境,使“研究人員”成為具有吸引力的職業。2021年日本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提出,加強對青年研究人才的環境與支援制度完善、研究經費支持與對外交流,激勵他們推進新興研究,并產生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科學研究補助金方面,政府持續投入研究經費,提高基礎研究和新興、融合研究中年輕研究人員的項目通過比率。2022 年,美國發布20212025 年 NIH 戰略規劃,為 NIH 資助的科
174、研人員在使用人工智能時制定一套倫理原則,并提出一系列推動組織管理變革的措施。2022 年,英國發表的 UKRI企業計劃 2022-2025提出,將繼續創造有利的環境,優化有效的決策和責任。2022 年,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年度計劃提出,以最大程度提高研究質量和資助效益;構建高效的運營機制,實現經費使用合理化、效率化、合同優化等目標。為了給風險研究領域的創新人才提供穩定的、長期的創新環境,2022 年,日本科學技術創新革新戰略中提出,對面向融合的創發性研究支援(FOREST)項目提供綜合支持,確保穩定的研究資金和研究人員,可以投入長達10年的研究環境;為了促進機構投資者進行風險投資,將推進對風險
175、投資基金采用公平價值評價制度,并推進與此相關的審計實務共享等有利條件。2023年,日本發布的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中提到要努力改善條件,為改善青年科研人員就業不穩定狀況,推動博士生職業發展路徑多元化。3.5.3 開放交流與合作創新2020 年,美國發表的提升美國的全球科技領導地位:特朗普政府 2017 至 2020 年政策亮點中提到,提高研究的嚴謹性和完整性;創造安全、包容和公平的研究環境;并保護研究資產,同時確保研究企業開放合作。2021 年,日本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指出,政府將SINET與研究數據基礎設施系統整合運營,加強網絡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研究環境。同年,日本發布第六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
176、(20212025 年),為實現解決社會問題、帶來市場博弈變化的初創企業提供有效支持,政府將營造促進源自高校、國家研發機構等的初創企業的環境,支持形成風險投資基金。2022 年,英國研究與創新開放獲取政策指出,由 UKRI 資助并提交出版的經同行評審的學術論文必須開放獲取,從 2024 年 1 月 1 日起出版的專著、書籍章節等應在出版后 12 個月內開放。同年,德國發表開放科學是科學文化的一部分,指出開放科學能夠改善科研過程、提高科研成果的透明度和可復制性、支持平等獲取科學信息、加強科研合作、促進基礎研究的突破。創發性研究支援(Fusion Oriented REsearch for dis
177、rup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 FOREST。SINET(Security Innovation Network),即安全創新網絡。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48 表表 3-3-5 5 部分國家環境營造政策部分國家環境營造政策國家年度政策名稱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側重點美國2005站在風暴之上對專利制度進行改革,促進知識產權保護美國2006美國競爭力計劃建立知識產權保護系統美國2011美國創新戰略確保我們的經濟增長和繁榮簡化研究和實驗稅收抵免并使之永久化美國2012美國競爭力與創新能力為私營部門創新提供良好環境,支持區域集群、提供有效的知識產權
178、制度美國2017減稅與就業法案對各類型企業稅率做進一步調整,降低企業的最高稅率、企業海外所得匯、合伙企業轉繳個稅等美國2020提升美國的全球科技領導地位:特朗普政府 2017 至 2020 年政策亮點成立研究環境聯合委員會,創造安全、包容和公平的研究環境美國20222021-2025 年 NIH 戰略規劃為NIH資助的科研人員制定人工智能使用的倫理原則,并推動組織管理變革美國2022實至名歸提出貢獻者角色分類法,有效衡量參與者在科研中的價值日本2019長期戰略指南“創新 25”強化大學等的知識產權戰略,促進國際性產學官合作日本2020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增加青年研究人員申請科研資助項目比例,開
179、發具有吸引力的研究環境日本2021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增加青年研究人員海外學習和體驗的機會,提供科學研究補助金,加強對中高層創新人才穩定充足的研究經費保障,實現知識和科研資源的開放與共享日本2021第六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212025 年)支持形成風險投資基金,為實現解決社會問題、帶來市場博弈變化的初創企業提供有效支持日本2022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年度計劃 重新評估組織結構和業務,構建高效的運營機制日本2022科學技術創新革新戰略對面向融合的顛覆性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提供綜合支持,確保穩定的研究資金和環境長達十年日本2023科學技術綜合創新戰略考慮青年研究人員在支持研究項目中的年齡限制范圍,
180、促進競爭研究經費體系中的性別平等俄羅斯2019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劃改善科研活動基礎設施、整合科教資源、保障高水平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法國2022關于國際研究與創新合作宣言加強對研究科研道德和誠信的評估、知識產權與個人數據的保護英國2022UKRI 企業計劃 2022-2025促進資助管理服務現代化、數字化,縮短評審周期,提高管理效率、優化決策德國2022開放科學是科學文化的一部分加強對開放科學的認識,提高科研成果的透明度、注重加強科研合作德國2022學術出版作為科研評估的基礎:挑戰與行動將科研評價關注的焦點從量化指標轉向研究內容質量第 3 章部分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及其借鑒 49 3.63.6 科技
181、創新政策借鑒科技創新政策借鑒3.6.1 著力增強創新主體協同創新能力,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創新鏈推動產業鏈,是解決當前產業發展瓶頸的重要手段,亟須將“政、產、學、研、用”等不同參與主體和活動聯系起來,從而促進知識、技術轉化并增值?,F今我省產學研合作力度還有待提高,需出臺相關政策明確高校、研究機構、企業等主體的權責界限,制定多層次、分類別、針對性的扶持制度,鼓勵產學研主體聯合建造實驗室、工程中心,推動高校、企業以及科研機構跨域合作。其次,探索產學研合作組織新模式,鼓勵各區域創新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創新產業集群,支持大型企業建設技術研發機構,發揮技術創新的骨干力量,帶動中小企業和科研院所共同提
182、高原始創新能力,為中小型企業提供技術創新服務,發揮整合研發資源與力量對產業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建設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網絡,支持企業與各國建立科技聯合研發機構,實施技術、資源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設立高水平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支持高科技企業在海外建立科研機構,擴大科研成果和產品出口。推進與其他國家合作建立國際科技信息網絡系統,促進信息、資源的交流與共享。3.6.2 加強科技創新投入,制定長遠戰略性科技政策從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科技政策和科研投入來看,科技強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經過國家長期科技戰略謀劃布局、穩定增長的研發投入力度和重大科技創新突破積累的結果。我省在建設科技強國的進程
183、中,應形成持續穩定支持科技發展的科研投入機制,制定長遠戰略性科技政策,重視基礎研究、關鍵與新興技術研發投入,并注意科技經費的結構性問題,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以及實驗研究三個方面進行科學的分配。同時,應完善政府對科學研究的支持機制。建立完善的科學研究支持機制是加強我省科技創新競爭力的可靠保證,為企業創新提供充足的動力,調動各方面主體的創新積極性,才能提升科技影響力。各國科技競爭愈發激烈之際,要發揮國家級實驗室的科技力量,加強基礎研究,強化系統部署,使得基礎研究能更好地與市場需求相結合。繼續提升優勢產業的核心力量和發展潛能,使優勢產業成為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引擎。面向集成電路、智能建造、智慧物
184、流、生物安全等重點領域,支持龍頭企業創建國家級、省級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3.6.3 提升科技人才培養質量,多措并舉激發人才創造活力一是重視基礎教育階段人才培養。加強基礎教育經費投入,開發 STEM 教育課程,完善實驗室的基礎儀器設備,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與探索實踐能力。二是深化產學研合作。建立以政府為引導和管理的產學研聯動體系,充分發揮政府部門、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用戶以及非政府部門等創新要素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設立世界一流大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50 學的獎學金項目,鼓勵研究生、博士生積極參與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在科學實踐中提升自主探索
185、與項目合作能力。三是鼓勵創新人才流動。加快推進建設國際人才流動中心,聚焦光纖傳感、北斗導航、飛秒光制造、光通信網絡、基因診斷、免疫調節等方向,組建若干重大產業創新聯合體,鼓勵科研人才跨區域、跨組織、跨崗位進行流動,促進科技創新資源優化配置。重點支持高校和企業引進和培育一批核心技術人才、海外高層次人才、行業領軍人才,為高層次人才提供落戶居留、醫療保健、出入境等綜合服務。加強對青年研究人員職位的穩定性和薪資待遇保障,提高青年科技人才申報通過項目基金的比率,為科研人員創造良好環境,減輕不必要的科研負擔。3.6.4 優化完善科技創新環境,改革科研評價體系一是合理實施政府補貼與采購,同時給予相應稅收優惠
186、。加大稅收體系中對企業研發支出抵免的比例,減輕企業綜合稅負的壓力,從而激發企業研發創新的活力。建立風險投資基金,促進企業融資渠道多元化,強化市場對技術創新的支持機制,為高科技企業尤其是缺乏資金支持的中小型高科技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提高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二是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改善科技創新人才的研究環境。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保護專利發明的研究用途免受侵權責任,將知識產權最大限度地保留至研發者的手中。三是改革科研評價體系,塑造自由誠信、公平開放的研究環境。將科研評價從關注數量轉向關注質量,從關注結果到關注貢獻和社會成效,建立以創新性、獨特性、前沿性、規范性、嚴謹性、價值性為評價標準的科研評
187、價體系,給予科技人才長期的、穩定的、自由的研發環境,為科技創新人才提供公開透明、開放包容的成果展示平臺。第 4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及其評價 51 第 4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及其評價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此背景下,湖北省先后發布了多條重要政策支持科技創新事業發展。2016 年,湖北省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指出湖北省科技創新工作堅持以提升能力為重點,支撐發展為根本,全面創新為導向,改革開放為動力。2021 年,湖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從四個方面強調湖北省未來五年的科技創新工作基本原則:堅持“四個面向”,自立自強;堅持優化布局,提升能級;堅持企業主體,人才核心;堅持改革賦
188、能,激發活力;堅持科學治理,優化生態。與“十三五”規劃相比,“十四五”規劃突出企業主體與科技人才在創新發展中的重要性,進一步強調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在政策推動下,科技創新資金和人力資源供給力度顯著增強,各類科創政策百花齊放,政策工具互有聯通,關聯度和協同性極大增強,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優化和完善,科技創新活躍度高漲。2018 年后,湖北省科技創新政策出臺數量趨于平穩,更加關注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新驅動農村地區發展以及科技人才和資金管理等方面。通過互聯網、政策檔案和信息咨詢等多種渠道,本章共整理了 125 條湖北省科技創新政策。其中,創新主體政策 40 條,資源配置政策 22 條,科技人才政策 27
189、條,成果轉化政策 16 條,環境營造政策 20 條,整體分布如圖 4-1 所示。其中,創新主體政策以能力建設型政策為主導,激勵性政策占比較多;資源配置政策聚焦核心技術開發和基礎研究投入,政策針對性強、突出開放共享;科技人才政策多措并舉,重點鼓勵科技人才服務一線;成果轉化政策同樣以建設型政策為主導,引導性、激勵性政策持續發力;環境營造政策重點關注知識產權保護,持續優化資源共享平臺,不斷健全誠信管理體系。圖圖 4-4-1 1 本章各類科技創新政策數量情況本章各類科技創新政策數量情況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52 4.14.1 創新主體政策創新主體政策從政策對象來看,湖北省創新主體
190、政策對于科技型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關注度較高。從政策內容來看,湖北省強調支持創新主體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通過各類財政補助方式扶持創新主體發展。例如,2017 年發布的湖北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要求政府通過財政后補助、間接投入等方式,支持研發機構開展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從政策發布時間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省每年出臺的政策數量在某些年份出現了明顯的拐點。圖圖 4-4-2 2 湖北省創新主體政策發文情況湖北省創新主體政策發文情況政策工具是政府主體為實現決策目標所采用的各種措施、手段、途徑與機制,分為強制型、激勵型、能力建設型和組織建設型四類。強制型工具包括強制命令、實施處罰等;激勵型工具包括政策優惠、獎勵補
191、貼等;能力建設型工具包括資源配置、隊伍建設等;組織建設型工具包括機構變革、組織權力下放等。從政策工具類型來看,在 40 項創新主體政策中,有 24 項為能力建設型政策,7 項為組織建設型政策,9 項為激勵型政策,未出現強制型政策,如圖 4-3 所示。在各類政策中,能力建設政策最多,共 24 項,這些政策主要強調培育創新能力,包括“建設創新平臺”“打造服務體系”和“支持孵化器加強專業孵化能力建設”等。使用頻率較高的還有激勵政策;相對較少使用的是組織建設工具。圖圖 4-4-3 3 創新主體政策工具類型創新主體政策工具類型4.1.1 能力建設型政策占主導地位1 1)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打造創新型產業
192、集群2015 年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中國制造 2025 湖北行動綱要的通知,提出要建設區域制造業創新體系,發揮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創新創業平臺等載體支撐作用。2017 年省第 4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及其評價 53 人民政府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打造中小企業“雙創”服務體系,支持市(州)依托產業示范基地和產業聚集區,發揮優勢資源建設發展一批制造業“雙創”示范基地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2020 年,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0 年)強調,要針對人工智能發展,加快企業體系形成,支持優勢企業發展;同年,湖北省科技廳關于深入推進創新型產業集群發
193、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指出,要全面提升產業集群創新能級,提高集群創新鏈整體效能,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圍繞產業集群進行鏈條式設計,促進重點企業圍繞關鍵技術及產品創新需求開展研發工作。2021 年,湖北省科學技術廳與其他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指出,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園區、單位申報國家示范基地,推動集群化、規?;l展,加快建設省級文化科技產業園,培育一批省級文化類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形成新興文化科技產業集群發展優勢。2022 年,湖北省科學技術廳發布關于推進湖北省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建設的指導意見(試行),提出圍繞“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服務“51
194、020”現代產業集群建設,在武漢、襄陽等多地圍繞不同科技創新領域建設創新聯合體。2 2)支持企業與高校等其他創新主體合作)支持企業與高校等其他創新主體合作2015 年,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中國制造 2025 湖北行動綱要的通知提出要統籌推進科技、管理、制度、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有效結合,加強高科技領域的合作創新,建立完善市場化的創新方向選擇機制和鼓勵創新的風險分擔、利益共享機制。該政策突出強調了創新主體間協商合作、利益共享的原則,支持鼓勵科技創新領域的協同發展。2018年,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民間有效投資活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
195、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鼓勵民營企業聯合研究機構通過委托研發、技術許可、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開展多要素、多樣化的政產學研用合作。2022 年湖北省科學技術廳發布湖北省技術創新中心管理暫行辦法,提出省技術創新中心應加強產學研合作,充分依托高校院所的優勢學科和科研資源,協同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4.1.2 激勵型政策占比較多1 1)重點扶持中小型科技型企業)重點扶持中小型科技型企業2015 年湖北省科技廳發布深入推進科技創業的十條意見,其中包括:大力發展天使投資基金,提高省大學生科技創業專項規模,加大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支持力度等。2017 年,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
196、網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打造中小企業“雙創”服務體系。湖北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也提出通過財政后補助、間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業與其他組織聯合設立研發機構,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政府通過財政補助、獎勵等方式對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進行支持。在 2018 年發布的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獎。2022 年,湖北省科技廳發布湖北省技術創新中心管理暫行辦法,強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54 調省技術創新中心應全面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獎勵、股權分紅激勵等政策措施,建立市場化的績效評價與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同年,科技廳還發布了湖北省科技創新券管理辦法(試行),提出
197、通過財政資金后補助方式,支持科技型企業向科技服務機構購買相應科技創新服務。2023年,關于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建設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科技研發中心,并對相應中小型企業提高補助比例。湖北省不斷引導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道路,為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提供有力支撐。2 2)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湖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提出“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將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放在重要戰略地位。2012 年,湖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針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提高系統集成能力,著力
198、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推進網絡、技術和產業融合發展;針對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推進重大技術裝備成套化、自主化工作。2016 年,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湖北省大數據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 年)的通知頒布,提出要統籌省級相關財政資金,支持大數據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產業鏈構建、重大應用示范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此外,針對人工智能產業發布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0 年);針對衛星導航系統發布湖北省推進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加大對北斗產業項目建設、技術攻關、創新發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2020 年,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進一步優化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服務的措施,提出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推
199、進降稅減負政策落實。2023 年,關于更好服務市場主體推動經濟穩健發展接續政策指出,省級財政將安排獎勵專項資金,補助高新技術企業;并安排資金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3 3)實施多種激勵、扶持性政策)實施多種激勵、扶持性政策2013 年,湖北省科技廳發布的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十二五”發展規劃,要求針對不同成長階段科技企業的需求,建設與之相適應的不同類型科技創新創業孵化載體,從創業苗圃(大學生科技創業見習基地)到孵化器、加速器,再到產業園等,建立完善的科技創新創業孵化鏈條。2016 年,湖北省財政廳發布湖北省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實施細則指出,通過股權激勵和分紅激勵對企業重要技術人員和經營
200、管理人員實施激勵。2021 年,湖北省揭榜制科技項目和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提出“揭榜制”,對技術攻關類和成果轉化類重大突破進行獎勵。2022 年,湖北省技術創新中心管理暫行辦法強調省技術創新中心應全面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獎勵、股權分紅激勵等政策措施,建立市場化的績效評價與收入分配激勵機制。第 4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及其評價 55 表表 4-4-1 1 湖北省創新主體政策湖北省創新主體政策發文字號政策名稱鄂政發201240 號湖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湖北省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十二五”發展規劃鄂科技規20132 號湖北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指導意見/深入推進科技創
201、業的十條意見鄂政發201578 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中國制造 2025 湖北行動綱要的通知/湖北省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鄂政辦發2016100 號湖北省加快知識產權強省建設實施方案鄂財企規20165 號湖北省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實施細則國科發政2017115 號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辦法鄂政發201726 號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鄂政辦發201790 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創新驅動發展綜合評價辦法的通知/湖北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鄂政辦函201856 號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鄂政辦發201848 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
202、民間有效投資活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鄂財教規20189 號湖北省省屬高校院所橫向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辦法鄂政辦發202026 號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若干措施鄂政發202020 號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0 年)鄂科技發重202030 號省科技廳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的若干意見鄂政辦函202033 號進一步優化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服務的措施鄂科技發高202022 號湖北省科技廳關于深入推進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鄂科技規20201 號湖北省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鄂科技規20211 號湖北省揭榜制科技項目和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鄂科技規20212 號
203、湖北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鄂科技通202151 號“十四五”期間享受科技創新進口稅收政策的科研院所、事業單位性質社會研發機構、轉制科研院所、科技類民辦非企業社會研發機構名單核定實施辦法鄂政發202118 號湖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56 發文字號政策名稱鄂財產發202160 號省財政廳關于下達 2021 年省級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第一批)的通知鄂科技發高202127 號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鄂政發202028 號促進湖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鄂科技規20221 號湖北省技術創新中心管理暫行辦法鄂科技發重202211 號關于
204、推進湖北省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建設的指導意見(試行)鄂科技規20223 號湖北省科技創新券管理辦法(試行)鄂政辦發202230 號湖北省推進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鄂科技規20226 號湖北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管理辦法鄂科技規20229 號湖北省新型研發機構備案管理實施方案鄂政辦發20234 號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技激勵的若干措施鄂政辦發202313 號關于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鄂科技通202351 號湖北省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鄂政辦發202344 號湖北省數字化賦能中小企業轉型行動方案(20232025 年)鄂政辦發202419 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培育新質生
205、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4.24.2 資源配置政策資源配置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省發布的資源配置相關政策主要關注關鍵核心技術以及戰略性前瞻性基礎研究,其中包含先進材料技術、數字技術、光電子信息技術、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重大專項、碳達峰與碳中和關鍵技術、航空航天科技以及類腦科學研究科技重大專項等。從作用對象上看,資源配置政策主要針對相關領域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以及省內各類創新中心。從政策內容上看,資源配置政策主要圍繞科技發展的戰略性需求展開,面向基礎學科、前沿領域和交叉領域加強科研布局,強化應用研究帶動,建立持續穩定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實現更多“從0 到 1”的突破。據本研究梳理的資料,資源
206、配置政策在 2015 年、2022 年以及 2023 年發文較多,如圖 4-4所示。第 4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及其評價 57 圖圖 4-4-4 4 湖北省資源配置政策發文情況湖北省資源配置政策發文情況從政策工具類型來看,在資源配置政策中,能力建設型政策仍然占大多數,其次是激勵型政策,組織建設型政策較少。能力建設型政策主要采用“著力強化財政扶持”和“整合產業集群創新資源”等方式,通過給予資金、整合資源等方式促進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的開發與探索;激勵政策也主要通過設立財政性資金,加大對相關領域的支持力度;組織建設型政策則主要強調開放共享各類科技資源,改革科技項目經費管理方式等。圖圖 4-4-5
207、5 各類資源配置政策工具類型使用情況各類資源配置政策工具類型使用情況4.2.1 資源配置政策促進科技發展1 1)注重關鍵核心技術開發研究)注重關鍵核心技術開發研究2015 年,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中國制造 2025 湖北行動綱要的通知中提到,要整合創新資源,加強對關鍵技術研發的專利布局導航。2017 年,湖北省科技廳發布湖北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指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究與開發,培育自主知識產權,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2022 年發布的關于湖北省 2021 年預算執行情況和 2022 年預算草案的報告中提出:出臺“1+4”科技政
208、策體系,整合資金 60 億元,集中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2 2)注重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注重加大基礎研究投入2021 年,湖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將基礎研究作為重點內容,要求提升優勢學科基礎研究能力,加強前沿交叉領域前瞻布局,建立完善基礎研究支持機制,增強基礎研究平臺支撐保障能力。湖北省十分重視基礎研究的開展,在多項政策中提到“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將資源與相關優惠政策向基礎研究傾斜。2022 年,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管理辦法提出,建立省基金項目資助體系,用于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探索、高新技術、學科交叉研究。2022 年發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58 布的關于
209、湖北省 2021 年預算執行情況和 2022 年預算草案的報告明確提到:加大基礎研究投入。2023 年湖北省科技廳發布關于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的若干措施,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強化戰略性前瞻性基礎研究,構建完善基礎研究支撐體系,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育引進,深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以及優化基礎研究發展生態,推動基礎研究的發展。4.2.2 資源配置政策針對性較強湖北省科技資源配置政策大多針對各類不同創新主體、領域或產業提出,具有特色化與專業性的特點。2016 年,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湖北省大數據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 年)的通知提出,統籌省級相關財政資金,支持大數據的發展和應用,支
210、持大數據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產業鏈構建、重大應用示范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2020 年,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0 年)突出強調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性,提出按照人工智能應用領域分類布局,圍繞人工智能產業鏈和創新鏈廣聚發展資源,打造產業集群新高地。2022 年,湖北省推進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提出,設立北斗產業發展基金,鼓勵各類政府基金、社會基金支持湖北省北斗產業發展。2023 年,關于更好服務市場主體推動經濟穩健發展接續政策中提到,省級財政安排獎勵專項資金,補助高新技術企業,生物育種技術研發、核心種源選育和農機裝備。4.2.3 突出強調資源開放共享2015 年,省政府頒布
211、 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科研基礎設施和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確立了堅持開放共享的剛性原則。2022年,湖北省自然科技資源庫管理辦法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形成的科技資源對外開放共享。同年,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強調省重點實驗室要堅持多方投入、定期評估、擇優支持、動態調整、開放共享的管理模式。表表 4-4-2 2 湖北省資源配置政策湖北省資源配置政策發文字號政策名稱/湖北省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深入推進科技創業的十條意見鄂政發201563 號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科研基礎設施和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鄂政發201566 號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高校院所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研發活動的意見鄂政發201578
212、 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中國制造 2025湖北行動綱要的通知/湖北省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鄂政發201649 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湖北省大數據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 年)的通知第 4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及其評價 59 發文字號政策名稱鄂政發201682 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若干意見/湖北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鄂政發202020 號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0 年)鄂政發202028 號促進湖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關于湖北省 2021 年預算執行情況和 2022 年預算草案的報告/湖北省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組建方案鄂科技發高2020
213、22號湖北省科技廳關于深入推進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鄂政發202118 號湖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鄂科技規20225 號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管理辦法鄂科技規20227 號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鄂政辦發202230 號湖北省推進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鄂科技發基202230號湖北省自然科技資源庫管理辦法鄂政辦發20236 號關于更好服務市場主體推動經濟穩健發展接續政策鄂政辦發202313 號關于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鄂科技發基202313號關于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的若干措施4.34.3 科技人才政策科技人才政策湖北省在科技規劃“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堅持
214、開放引才、全面育才、環境養才、暢通用才,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組織實施“楚才興鄂”科創行動,發展壯大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充分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促進科研人員“名利雙收”,加快構筑科技創新人才領先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省發布了相對較多的與科技人才相關的政策,說明湖北省十分重視科技人才的吸引、培育與激勵。從作用對象上看,科技人才政策一般面向省內外科技創新人才發布激勵政策,面向政府、企業、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發布人才引進與培育政策。從政策內容上看,主要強調科技人才的引進、激勵與培育,鼓勵科研人員
215、持續研究和長期積累,努力減輕科技人才負擔,賦予其科技創新自主權,全面促進科技人才成長與發展,充分調動科技人才積極性和創造性。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60 據本研究梳理的政策資料,從發布時間來看,湖北省從 2015 年到 2024 年的政策數量較為穩定。自 2015 年起,湖北省對科技人才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尤其在 2022 年和 2023 年,政策數量顯著增加。圖圖 4-4-6 6 湖北省科技人才政策發文情況湖北省科技人才政策發文情況從政策工具類型來看,激勵型政策較多,能力建設政策與組織建設政策次之;沒有強制型政策。圖圖 4-4-7 7 各類科技人才政策工具類型使用情況各類科
216、技人才政策工具類型使用情況4.3.1 人才政策多措并舉1 1)科技人才引進:注重集聚海內外高端人才)科技人才引進:注重集聚海內外高端人才2020 年發布的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若干措施,強調重點支持企業引進和培育一批核心技術人才、海外高層次人才、產業領軍人才。同年發布的促進湖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提出,重點引進硬科技創業者、科學家創業者、高層次人才、企業家和投資人等高端創業人才。2023 年,湖北省科學技術廳發布關于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大高端人才團隊引進,依托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引進一批國際含金量高的獎項獲得者和全球排名前 100 科研機構
217、的基礎研究人才。2024 年發布的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2 2)科技人才培育:著力培育各種緊缺人才)科技人才培育:著力培育各種緊缺人才2018 年,湖北省頒布關于實施“湖北省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工程”的意見,強調培養重點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建設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數據庫。2023 年發布的關于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的若干措施突出強調要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長。發揮省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項目、青年項目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進一步加大對青年科技第 4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及其評價 6
218、1 人才的資助比例。同年發布的關于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提出,定期組織開展高校、職業院校進企業專項活動,推動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技術技能創新平臺等,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養輸送急需緊缺技術技能人才。3 3)科技人才激勵:激勵性人才政策占主導地位)科技人才激勵:激勵性人才政策占主導地位湖北省注重使用激勵型政策工具,發布的科技人才政策大多采用激勵方式,包括設立科學技術獎、專項基金,精準激勵不同類型科研人員等,以多種方式激勵科技人才大膽創新。2018年省政府發布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設立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獎勵在相應領域有所建樹的科技
219、人才。2020 年,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若干措施頒布,指出要加大產業人才評價激勵力度,增加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每年職稱評審頻次。2021 年,省科技廳、財政廳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持續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激發創新活力專項行動的通知,提出要研究部署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四項行動。2022 年,省政府發布關于改革完善省級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大科研人員激勵力度;2023 年,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技激勵的若干措施進一步提出,要精準激勵三類科研人員:加大青年科研人員培育,支持科研團隊潛心研究,鼓勵科研人員轉化科技成果。4 4)科技人才流動:優化科技人才創新環境)科技人才流動:優化科技人才
220、創新環境湖北省不僅為科技人才提供激勵與獎勵措施,同時不斷改善科技人才的創新環境,通過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等方式,調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充分尊重科技人才的科研自主性與主體地位,并利用人才補貼、安家補貼等措施支持科技人才留在湖北,為省內科技人才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2019 年,省政府發布湖北省抓好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有關文件貫徹落實工作實施方案,要求相關部門自查清理,明確“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策權”等要求。2021 年,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教育廳、省衛健委發布關于持續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激發創新活力專項行動的通知,開展持續深化減輕科研人員負擔七項行動,研
221、究部署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四項行動。2022 年,湖北省推進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提出鼓勵市、縣制定北斗產業人才補貼、安家補貼等針對性措施,將符合條件的人才納入“楚才卡”支持范圍,支持人才在省內企業擇業、創業發展,支持領軍企業和高成長企業對高端人才開展股權激勵。4.3.2 支持科技人才服務一線1 1)鼓勵科技特派員助力鄉村振興)鼓勵科技特派員助力鄉村振興湖北省多次發布科技特派員相關通知,不斷加強和規范湖北省科技特派員隊伍和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建設,鼓勵科技人員奔赴一線助力鄉村振興。2022 年發布湖北省萬名科技特派員助力鄉村振興行動方案湖北省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建設方案,2023 年發布湖北省科技
222、特派員管理辦法,指出科技特派員工作的重點任務包括:壯大科技特派員服務隊伍,優化科技特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62 派員選派方式,提升科技特派員服務質效,加強科技特派員培訓交流,打造良好科技特派員服務平臺。通過不斷完善的政策激發全省廣大科技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 2)支持各類科技人才服務一線)支持各類科技人才服務一線除了科技特派員之外,湖北省同樣引導各類科技人才服務一線。2015 年,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高校院所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研發活動的意見提出,鼓勵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到企業開展研發服務,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履行聘用合同、不損害本單位利益
223、的前提下,可自主到省內企業兼職從事研發活動,獲得報酬按照規定計繳個人所得稅后歸個人所有。2016年,湖北省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同樣強調引導科技人才到生產和基層一線創新創業,充分調動和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2020 年發布的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若干措施指出要引導人才服務企業一線,開展“萬名人才服務基層行動”,引導科技人員、高校青年教師和學會服務企業;面向園區和企業選派“科技專員”“科技副總”,精準開展創新服務。表表 4-4-3 3 湖北省科技人才政策湖北省科技人才政策發文字號政策名稱鄂政發201566 號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高校院所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研發活動的意見鄂政發2015
224、78 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中國制造 2025 湖北行動綱要的通知/湖北省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鄂政發201649 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湖北省大數據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鄂政發201682 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若干意見/湖北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鄂政辦函201856 號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關于實施“湖北省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工程”的意見鄂政辦發201924 號湖北省抓好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有關文件貫徹落實工作實施方案鄂政辦發202026 號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經
225、濟穩定增長若干措施鄂科技發高202022 號湖北省科技廳關于深入推進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鄂政發202028 號促進湖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鄂科技發政20214 號省科技廳 省財政廳 省教育廳 省衛健委 關于持續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 激發創新活力專項行動的通知鄂政發202118 號湖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鄂政辦函202138 號湖北漢襄宜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方案第 4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及其評價 63 發文字號政策名稱鄂政辦發20227 號關于改革完善省級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措施鄂科技發農202210 號湖北省萬名科技特派員助力鄉村振興行動方案鄂科
226、技發重202211 號關于推進湖北省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建設的指導意見(試行)鄂政辦發202230 號湖北省推進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湖北省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建設方案鄂政辦發20234 號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技激勵的若干措施鄂科技發基202313 號關于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的若干措施鄂政辦發202313 號關于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鄂科技規20231 號湖北省科技特派員管理辦法鄂科技規20233 號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實施細則鄂政辦發202419 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4.44.4 成果轉化政策成果轉化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湖
227、北省發布了多項成果轉化相關政策,針對不同的成果轉化主體采取了多種類型的激勵政策。除此之外,湖北省也著眼于構建多主體協同合作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實現各方協作聯動,加快成果轉化。湖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強調要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組織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提速行動”,加快構建完善市場需求導向、產業服務導向、成果應用導向和融合集成導向的研發機制、轉化機制、激勵機制和服務機制,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暢通要素流動渠道,提升技術市場要素配置能力,實現科技成果在鄂轉化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根據本研究梳理的政策資料,成果轉化政策在2012至2019年數量較少,
228、而在2020至2022年數量增長明顯,尤其在 2021 年,成果轉化政策數量達到高峰。圖圖 4-4-8 8 湖北省成果轉化政策發文情況湖北省成果轉化政策發文情況從政策工具類型上看,在成果轉化政策中,組織建設類和能力建設類政策較多,主要包括建立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提升企業科技轉化能力等。激勵型政策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64 也占有較大比例。除強制型政策外,各類型政策較為均衡,這表明湖北省能夠全面關注成果轉化的各方面與各階段需求,從不同維度發布政策。圖圖 4-4-9 9 各類成果轉化政策工具類型使用情況各類成果轉化政策工具類型使用情況4.4.1 引導、
229、激勵型政策持續發力1 1)持續發布激勵型政策)持續發布激勵型政策在湖北省發布的 16 條成果轉化相關政策中,13 條均為引導激勵型政策,內容包括“加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力度”“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等。這些政策通過創新各種類型的科技成果轉化評價、激勵與保障機制,促進科技成果在鄂轉化落地。2013 年發布的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暫行辦法提出,要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引導科技成果在鄂轉化,并將科技成果轉化率和技術合同成交額作為對高校、院所考核評價的重要指標,與財政投入掛鉤,同時,建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保障機制。2014 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細則提出,設立
230、湖北省天使投資、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引導基金、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服務補助專項等,完善績效考評機制、發揮科技獎勵評價導向作用,重點支持科技成果轉化。2020 年,湖北省政府頒布促進湖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提出要對符合條件的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給予資金支持。2021 年,湖北省政府發布 湖北 漢襄宜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方案,強調對購買科技成果并在鄂轉化的企業,省市財政按其技術合同成交并實際支付額給予 10%補助、單個企業最高 100 萬元。2 2)強調重要科技成果轉化強調重要科技成果轉化2016 年頒布的湖北省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提出,深入實施“湖北省科技成果大轉化工程”,
231、引導科技成果在鄂轉化。2020 年發布的促進湖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提出,深入實施科技成果大轉化工程,支持高新區利用湖北技術交易大市場、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等平臺,開展成果轉化對接活動;2021 年,湖北漢襄宜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方案指出,要采取“定向招募、定點轉化、高位推進”方式,著力推進“兩院”院士成果在鄂落地轉化,支持院士專家團隊在鄂創新創業、領辦創辦研發機構及研發平臺。第 4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及其評價 65 4.4.2 建設型政策占主導地位1 1)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制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制機制2015 年,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中國制造 2025
232、 湖北行動綱要的通知提出,要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制和知識產權運營機制,搭建以促進產業化為目標的技術轉移平臺。2016 年,湖北省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指出,加快構建集技術交易、技術經紀、創新創業、科技金融等公共服務高度融合的線上線下有效聯動的技術轉移平臺。2021 年發布的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提出,推進大學校區、產業園區、城市社區“三區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推進“聯百校、轉千果”科惠行動,建立市州與高??萍汲晒D化合作長效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設立技術轉移機構、聘用技術經紀人,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2 2)通過信息共享促進成果轉化)通過信息共享促進成果轉化2020
233、年,湖北省政府發布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若干措施,指出需通過加強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共享,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庫的方式提升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服務功能。同年,湖北省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也指出,打通科技成果信息匯聚、發布和交易路徑。建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庫,鼓勵和支持企業引進省內外高校院所先進技術成果,從而強化科技計劃項目成果轉化效率。表表 4-4-4 4 湖北省成果轉化政策湖北省成果轉化政策發文字號政策名稱鄂政發201360 號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暫行辦法鄂政發201578 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中國制造 2025 湖北行動綱要的通知/湖北省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湖北省自主創新促進
234、條例鄂政辦發201934 號湖北省推廣落實第二批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任務清單鄂政辦發202026 號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若干措施鄂科技規20143 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細則鄂科技通202077 號湖北省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實施方案鄂政發202028 號促進湖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鄂科技規20211 號湖北省揭榜制科技項目和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鄂政發202118 號湖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鄂政辦函202138 號湖北漢襄宜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方案鄂科技發高202127 號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鄂政辦發20227 號關于改革完善省級財政科研經費管理
235、的若干措施鄂政辦發202230 號湖北省推進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鄂政辦發202419 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66 4.54.5 環境營造政策環境營造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省發布的環境營造政策著力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強調開發、保護與運用知識產權,注重科研誠信建設,并運用多種政策手段營造一流科技創新生態與良好的創新氛圍。湖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指出,湖北省下一步工作重點是推進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建設,構建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運用,促進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加強科技倫理建設,健全科技安全風險防范機
236、制,加快科學技術普及和創新文化建設。據本研究梳理的政策資料,環境營造政策的發布相對穩定,2020 年發布的數量最多,其他年份至少每年均有一項。圖圖 4-4-1010 湖北省環境營造政策發文情況湖北省環境營造政策發文情況從政策工具類型上看,湖北省發布的 20 項環境營造政策中,組織建設類政策較多,共有14 項,主要包括優化科研創新生態、改革管理方式、構建開放的科研格局等。除組織建設類政策外,其他類型政策也均有涉及。強制型政策則強調通過強制措施防范懲治科研造假、學術不端等行為。圖圖 4-4-1111 各類環境營造政策工具類型使用情況各類環境營造政策工具類型使用情況4.5.1 重視知識產權保護湖北省
237、政府在 2016 年發布湖北省加快知識產權強省建設實施方案,提出要加強知識產權對外合作與交流,為企業提供法律法規培訓、人才引進、政策保障等全方位的服務;健全省、市、縣三級專利行政執法體系,構建覆蓋全省的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服務體系,完善知識產權快速維權機制。湖北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中也提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規劃,加強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知識產權利益分享機制。2023 年,關于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還提出,提升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水平,對符合條件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通知識產權事務辦理綠色通道,支持專利快速審查、快速確權。第 4 章湖
238、北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及其評價 67 4.5.2 優化資源共享平臺湖北省政府突出強調要整合各類科技創新資源,制定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管理和使用辦法,完善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建設。2016 年,湖北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提出,建立科技資源普查制度和開放共享評價制度,編制、更新和發布開放共享目錄。4.5.3 健全誠信管理體系2018 年發布的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完善監督機制,健全責任機制,建立公開制度,健全科技獎勵誠信制度,嚴懲學術不端。2022 年,湖北省科技廳落實防范和懲治科技統計造假、弄虛作假責任制實施辦法提出,要防范和懲治科技統計造假,堅持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原則,建立誰主管
239、、誰負責,誰經辦、誰負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表表 4-4-5 5 湖北省環境營造政策湖北省環境營造政策發文字號政策名稱/深入推進科技創業的十條意見鄂政辦發201535 號關于建立湖北省科技報告制度的實施意見鄂政發201566 號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高校院所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研發活動的意見鄂政發201649 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湖北省大數據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鄂政辦發2016100 號湖北省加快知識產權強省建設實施方案/湖北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鄂政辦函201856 號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鄂政辦發201934 號湖北省推廣落實第二批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任
240、務清單鄂政發202020 號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0 年)鄂科技發高202022 號湖北省科技廳關于深入推進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鄂科技規20201 號湖北省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鄂政發202028 號促進湖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鄂科技規20212 號湖北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鄂政發202118 號湖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鄂科技發高202127 號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鄂科技發規202232 號湖北省科技廳落實防范和懲治科技統計造假、弄虛作假責任制實施辦法鄂政辦發20234 號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技激勵的若干措施鄂科技發基202
241、313 號關于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的若干措施鄂政辦發202313 號關于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鄂政辦發202419 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68 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湖北省目前已初步具備較為完整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政策的具體落實是其得以發揮效用的關鍵。為深入調研湖北省科技創新政策的落實情況,課題組對本省科技工作者開展了大規模的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 7435 份,樣本覆蓋了湖北省 17 個地市州、39 個市轄區、26 個縣級市、35 個縣,涵蓋了多地、多
242、機構、多行業的科技工作者,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湖北省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意見建議??傮w來看,一方面,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對于本省科技創新政策的滿意程度較高,其中資源配置政策的滿意度相對較低,約三成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的效率不夠滿意。創新主體維度,科技工作者對于政策在促進創新活動、增加合作機會、滿足跨行業需要、支持初創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透明執行、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國際交流、提高民營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等方面的落實情況較為滿意。然而,四成科技工作者對創新主體政策了解程度不足,六成在申請政策支持時因“不了解、不熟悉”而受阻。并且,政策支持
243、的覆蓋力不足,超三成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創新過程中沒有獲得過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和資助。資源配置維度,科技工作者對于政策在促進資源共享、激發民營企業科技投資、信息公開等方面的落實情況較為滿意。值得注意的是,資金仍是最亟缺的科技創新資源,八成科技工作者表示需要資金支持。此外,對于民營企業而言,其在資源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還有技術人才資源匱乏??萍既瞬啪S度,科技工作者對于政策在促進人才職業發展、提升科研人員積極性、吸引頂尖人才、促進科技人才多樣化發展、兼顧不同行業特殊需求等方面的落實情況較為滿意。然而,目前人才流失問題仍值得關注,僅不足三成科技工作者認為人才流失問題已得到完全解決。再者,人才激勵機制的立體性
244、有待進一步提高,要多層次、多角度激勵人才投入科技創新工作。另外,大部分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認為民企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尚不夠完善,其規范性和有效性亟待提升。成果轉化維度,科技工作者對于政策在促進成果商業化、加強產學合作、提升實際生產力、提供金融和稅收支持、激發省域成果轉化優勢等方面的落實情況較為滿意。然而,政策支持需要更加充分地滲透到個人收益層面,超四成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或應用于生產后沒有取得收益。同時,供需協調需要進一步加強,供需信息溝通不暢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障礙。另外,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面臨的一些轉化困境有待針對性改善,主要包括資金短缺、市場調研不足以及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機構溝通不
245、暢。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69 環境營造維度,科技工作者對于政策在提升科創氛圍、營造社會文化環境、支持高質量科研活動、加強公眾對科技創新重要性的認識、鼓勵企業投資研創活動、促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促進公平競爭等方面的落實情況較為滿意。目前,科技創新環境方面的主要問題包括存在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業壁壘、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不足、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仍需加強。民營企業中,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整體上較為認可目前的工作,特別是在社保繳納、時間安排、工作環境、心理健康、權益保障、團隊氛圍等方面的滿意度較高。然而,高學歷科技工作者薪酬滿意度相對較低、副高職稱科技工作者陪伴家人時間較少、部分科技工作者
246、職業發展受限等問題值得關注。5.15.1 調查樣本基本情況調查樣本基本情況從性別來看,男性占 47.6%,女性占 52.4%。從年齡看,35 歲以下的科技工作者占 43.0%,35-44 歲占比 34.6%,45 歲以上占比 22.4%。從職稱來看,正高級科技工作者占 4.6%,副高級占 14.7%,中級職稱占 33.3%,初級與無職稱者分別占比 17.8%與 29.6%,中級職稱科技工作者占比最高,而正高級職稱最少。從學歷層次來看,本科學歷占比最多,為 45.0%,碩士研究生占比 16.9%,博士研究生占比 13.2%,大專學歷的占比 18.2%,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的占比 6.7%。從最高
247、學歷的所學專業來看,理、工、農、醫分別占比 16.5%、24.8%、7.2%、18.5%,管理學、經濟學、人文社會學科占比分別為 13.6%、7.0%和 12.4%,工學、醫學、理學人數最多,而經濟學、農學人數較少。從區域分布看,武漢市科技工作者數量最多,占比達 33.2%;其他地市(州)科技工作者占比依次為:襄陽市 7.9%、宜昌市 7.7%、十堰市 7.6%、荊州市 6.8%、黃石市 5.9%、鄂州市 5.9%、恩施自治州 5.6%、孝感市 5.2%、荊門市 4.3%、黃岡市 4.2%、隨州市 1.3%、天門市 1.1%、潛江市 1.0%、仙桃市 0.8%、直管市(林區)0.8%、咸寧市
248、0.7%。在參與調查的 7435 名科技工作者中,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有 2008 名,占比 27.0%,非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有 5427 人,占比 73.0%。從民營企業規模來看,2008 名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中,有 16.3%就職于微型企業(職工人數少于 10 人),37.7%就職于小型企業(職工人數為 10-100 人),27.4%就職于中型企業(職工人數為 100-500 人),18.6%就職于大型企業(職工人數多于 500 人),小型企業科技工作者占比最高,而微型企業最低。從工作性質來看,研究探索類科技工作者占比 15.5%,開發創新類占比 6.6%,應用技術類占比 32.0%,科技傳
249、播/成果轉化類占比 11.2%,科技管理類占比 16.7%,其他科技工作者占比 18.0%。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70 5.25.2 科技創新政策滿意度整體情況科技創新政策滿意度整體情況5.2.1 近五成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了解程度不足調查顯示,對科技創新政策非常了解的科技工作者占比20.8%,比較了解的占比31.7%,共占比52.5%。另外,有27.4%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對政策了解程度一般,15.2%表示略有了解,而非常不了解的占比4.9%,共47.5%的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不夠了解??傮w來看,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的了解程度高于非民營企業。民營企業的科
250、技工作者中,28.2%非常了解,34.3%比較了解,共占比 62.5%。而非民營企業中,非常了解的占比 18.0%,比較了解的占比 30.8%,共占比 48.8%。圖圖 5-5-1 1 不同創新主體中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同創新主體中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的了解程度5.2.2 超七成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的整體滿意度較高調查顯示,33.9%的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在整體上非常滿意,41.3%比較滿意,合計達到了 75.2%。另外,22.0%表示對科技創新政策一般滿意,2.2%表示不太滿意。很不滿意的科技工作者最少,僅占 0.6%。圖圖 5-5-2 2 科技科技工作者工作者對
251、科技創新政策的滿意度對科技創新政策的滿意度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的整體滿意度更高。在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中,非常滿意的占比 41.9%,比較滿意的占比 39.8%,共達到 81.7%;一般滿意的占比 16.2%,不太滿意的占比 1.7%,很不滿意的僅占 0.4%。非民營企業中非常滿意、比較滿意的科技工作者分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71 別占 30.9%、41.8%,共占比 72.7%;一般滿意、不太滿意、很不滿意的分別占 24.2%、2.4%、0.7%。圖圖 5-5-3 3 不同創新主體中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的滿意程度不同創新主體中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的滿意程
252、度5.2.3 超七成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落實情況較為滿意對于科技創新政策的落實情況,有 34.1%的科技工作者表示非常滿意,40.8%比較滿意,共占比 74.9%。22.1%表示一般滿意,2.5%不太滿意,0.5%很不滿意。圖圖 5-5-4 4 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落實情況的滿意程度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落實情況的滿意程度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的落實情況更為滿意。民營企業中,非常滿意的科技工作者占比 42.5%,比較滿意的占比 38.7%,共占比 81.2%;一般滿意占比 16.5%,不太滿意的占比 1.6%,很不滿意的占比 0.7%。而在非民營企業中,非常滿意、比較滿意的
253、占比分別為 30.9%、41.6%,共占比 72.5%,一般滿意的占比 24.2%,不太滿意、很不滿意的占比分別為 2.8%、0.5%。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72 圖圖 5-5-5 5 不同創新主體中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落實情況的滿意程度不同創新主體中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落實情況的滿意程度5.2.4 三成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在針對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效率的調查中,30.6%認為非常高效,38.5%認為高效,共占比69.1%,總體情況較好。但仍有 28.7%認為一般,1.6%認為低效,0.6%認為非常低效,約三成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的效率不
254、夠滿意。整體來看,相比于非民營科技工作者,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效率更加滿意。在民營企業中,有 37.5%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創新資源配置非常高效,37.7%認為高效,共占比 75.2%;而在非民營企業中,認為非常高效的占比 28.0%,認為高效的占比 38.8%,共占比 66.8%。圖圖 5-5-6 6 不同創新主體中科技不同創新主體中科技工作者工作者對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效率的認可情況對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效率的認可情況5.2.5 超七成科技工作者認為各類創新主體科技活動活躍度較高調查顯示,32.2%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創新主體的科技活動非?;钴S,42.4%認為活躍,共占比 74.6%。
255、認為一般的占比 23.6%,認為不活躍、非常不活躍的分別占比 1.4%、0.4%??傮w來看,科技工作者認為省內各類創新主體(包括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的科技活動活躍度較高。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創新主體科技活躍度認可度較高。在民營企業中,認為非?;钴S、活躍的分別占比 39.1%、41.0%,共達到 80.1%;而非民營企業中,認為非?;钴S、活躍的分別占比 29.6%、43.0%,共達到 72.6%,低于民營企業中的占比。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73 圖圖 5-5-7 7 不同創新主體中不同創新主體中科技科技工作者對創新主體科技活動活躍程度的認可情況工作者對創新主體科技活動活躍
256、程度的認可情況5.2.6 超七成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創新政策能夠較好地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社會文化和制度環境調查顯示,35.1%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相關政策非常好地營造了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社會文化和制度環境,41.6%認為較好,21.7%認為一般,認為較差、非常差的分別占比 1.2%、0.4%??傮w來看,科技工作者較為認可當前科技創新的社會文化與制度環境。圖圖 5-5-8 8 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社會文化和制度環境情況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社會文化和制度環境情況認為社會文化與制度環境非常好的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占比 42.0%,認為較好的占比40.1%,共占比 82.1%;而在非民營企業中,認為非常好、較
257、好的分別占比 32.5%、42.1%,共占比 74.6%,低于民營企業。圖圖 5-5-9 9 不同創新主體中科技不同創新主體中科技工作者工作者對科技創新社會文化和制度環境的認可情況對科技創新社會文化和制度環境的認可情況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74 5.35.3 創新主體政策落實情況創新主體政策落實情況5.3.1 四成科技工作者對創新主體政策不夠了解科技工作者中對創新主體政策非常了解的占比 23.9%,比較了解的占比 33.4%。然而,31.8%的科技工作者對創新主體政策的了解程度一般,9.1%不太了解,1.8%很不了解,共有42.7%的科技工作者對創新主體政策的了解程度不高
258、。在不同工作性質的科技工作者中,科技管理類和科技傳播/成果轉化類的科技工作者對創新主體政策了解程度較高,其中,科技管理類中非常了解的占比 30.6%,比較了解的占比 38.9%;科技傳播/成果轉化類中非常了解的占比 30.1%,比較了解的占比 34.3%。圖圖 5-5-1010 不同工作性質科技工作者對創新主體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同工作性質科技工作者對創新主體政策的了解程度5.3.2 七成科技工作者比較認可創新主體政策對創新活動的促進作用較有效調查顯示,33.0%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創新主體政策對創新活動的促進作用非常有效,39.5%認為較有效,24.8%認為有些效果,2.1%認為效果較差,0.6%認
259、為無效。無職稱科技工作者中,41.3%認為創新主體政策對創新活動的促進作用非常有效,35.7%認為較有效;初級職稱中,37.7%認為非常有效,36.3%認為較有效;正高級職稱中認為非常有效的占比 31.6%,認為較有效的占比 41.0%。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75 圖圖 5-5-1111 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創新主體政策對創新活動的促進作用的評價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創新主體政策對創新活動的促進作用的評價5.3.3 七成科技工作者認為創新主體政策增加了合作交流機會據調查,對于創新主體政策對科研活動的積極影響,73.9%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增加了合作與交流機會,占比最高;50.9%
260、認為提高了研發資金支持,50.3%認為加強了科研人才的培養和引進,46.0%認為提升了科研設備和基礎設施使用效率,僅不到兩成(19.1%)認為提高了科研產出的效率,1.2%認為有其他積極影響。圖圖 5-5-1212 創新主體政策對科研活動產生的積極影響(多項選擇題)創新主體政策對科研活動產生的積極影響(多項選擇題)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76 5.3.4 七成科技工作者認為創新主體政策滿足跨行業合作需要據調查,七成科技工作者對政策滿足跨行業合作需要的評價較高,其中 27.9%認為非常滿足,43.6%認為滿足。另外,26.4%認為一般,1.7%認為不滿足,0.4%認為非常不滿
261、足。5.3.5 七成科技工作者較為認可政策對初創和小微企業的支持30.5%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創新主體政策對初創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非常大,41.2%認為力度較大,25.4%認為一般,2.0%認為較小,0.9%認為很小。圖圖 5-5-1313 創新主體政策對初創企業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創新主體政策對初創企業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5.3.6 七成科技工作者較為認可創新主體政策對民企的支持據調查,30.8%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創新主體政策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非常大,40.6%認為支持力度較大,26.0%認為力度一般,另有1.8%認為力度較小,0.8%認為力度很小。無職稱科技工作者中,認為創新主體政策對民營企
262、業的支持力度非常大的占比 38.8%,認為較大的占比 37.4%。初級職稱科技工作者中,認為創新主體政策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非常大的占比 37.0%,認為支持力度較大的占比 37.4%。圖圖 5-5-1414 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政策支持民企力度的評價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政策支持民企力度的評價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77 5.3.7 超七成科技工作者較滿意創新主體政策執行過程的透明度據調查,34.9%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創新主體政策執行過程非常透明,41.5%認為較透明,21.3 認為透明度一般,1.7%認為較不透明,0.6%認為完全不透明。無職稱科技工作者中,認為創新主體政策執
263、行過程非常透明的占比44.1%,認為較透明的占比35.8%。初級職稱科技工作者中,認為非常透明的占比39.1%,認為較透明的占比37.8%。圖圖 5-5-1515 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政府在執行創新主體政策過程中的透明度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政府在執行創新主體政策過程中的透明度5.3.8 超三成科技工作者沒有獲得過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或資助調查顯示,63.9%的科技工作者在創新活動中獲得過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或資助,還有 36.1%沒有獲得過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或資助。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中,76.9%獲得過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或資助,還有 23.1%沒有獲得過。在不同規模的民營企業中,大型企業科技工作者獲政策性
264、支持或資助的情況最差。未獲得支持的科技工作者在大型、微型、中型、小型企業中的占比分別為 40.1%、21.7%、20.1%、17.5%。圖圖 5-5-1616 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獲得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或資助的情況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獲得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或資助的情況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78 5.3.9 超七成科技工作者較認可創新主體政策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調查顯示,35.2%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創新主體政策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非常有效,42.2%認為較有效,21.1%認為一般有效,1.1%認為較無效,0.4%認為完全無效。無職稱科技工作者中,認為創新主
265、體政策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非常有效的占比43.7%,認為較有效的占比 36.8%;正高級職稱中,認為非常有效的占比 35.7%,認為較有效的占比 43.7%。5.3.10 七成科技工作者認為創新主體政策促進了國際合作交流據調查,29.8%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創新主體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國際合作交流,41.9%認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27.4%表示不了解,0.7%認為創新主體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際合作交流,還有 0.2%認為嚴重阻礙了國際合作交流。37.2%無職稱科技工作者、36.6%初級職稱科技工作者認為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國際合作交流;認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的,在副高級、中級、正高
266、級職稱科技工作者中的占比分別為 47.1%、44.1%、42.5%。5.3.11 超七成科技工作者認為創新主體政策提高了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調查發現,72.2%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創新主體政策提高了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71.1%認為促進了民營企業技術升級和產品更新,51.8%認為增加了民營企業的融資機會和資金支持,37.6%認為優化了創新環境和氛圍,1.4%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創新主體政策對民營企業發展還有其他積極影響。圖圖 5-5-1717 創新主體政策對民營企業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多項選擇題)創新主體政策對民營企業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多項選擇題)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
267、究 79 5.3.12 近六成科技工作者申請政策支持時因不了解、不熟悉而受阻在關于“申請獲得政策支持時所遇到的困難”的調查中發現,58.4%的科技工作者選擇“對政策不了解、不熟悉”,37.8%的科技工作者選擇“政策宣傳與落實不到位”,34.6%選擇“申請條件嚴苛,未達到標準”,33.0%選擇“申請程序繁雜,流程較長,未獲成功”,20.3%選擇“政策太籠統,不具備針對性”,8.6%選擇“政策朝夕令改,更迭頻繁”,還有 2.3%的科技工作者遇到了其他困難。圖圖 5-5-1818 科技工作者申請獲得政策支持時所遇到的困難科技工作者申請獲得政策支持時所遇到的困難(多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非民營企業中,
268、60.1%的科技工作者選擇“對政策不了解、不熟悉”,39.0%選擇“政策宣傳與落實不到位”,34.5%選擇“申請條件嚴苛,未達到標準”,32.5%選擇“申請程序繁雜,流程較長,未獲成功”,20.1%選擇“政策太籠統,不具備針對性”,8.5%選擇“政策朝夕令改,更迭頻繁”,還有 2.3%選擇了“其他”。圖圖 5-5-1919 非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申請獲得政策支持時所遇到的困難非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申請獲得政策支持時所遇到的困難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80 民營企業中,53.8%的科技工作者選擇“對政策不了解、不熟悉”,34.5%選擇“政策宣傳與落實不到位”,34.8%選擇“申請
269、條件嚴苛,未達到標準”,34.4%選擇“申請程序繁雜,流程較長,未獲成功”,20.7%選擇“政策太籠統,不具備針對性”,8.9%選擇“政策朝夕令改,更迭頻繁”,還有 2.4%選擇了“其他”。圖圖 5-5-2020 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申請獲得政策支持時所遇到的困難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申請獲得政策支持時所遇到的困難5.45.4 資源配置政策落實情況資源配置政策落實情況5.4.1 超七成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資源配置公平性較好調查顯示,30.5%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資源配置非常公平,45.6%認為較公平,22.1%認為公平性一般,僅有 1.3%、0.5%的科技工作者認為較不公平、完全不公平。民營企業中認為
270、科技資源配置非常公平、較公平的分別占比 36.2%、45.7%,共計達到81.9%;而在非民營企業中,非常公平、較公平分別占比 28.4%、45.6%,總占比 74.0%,低于民營企業。在不同規模的民營企業中,大型企業科技工作者對科技資源配置的公平性認可度最低。大型企業中認為非常公平和較公平的占比 75.0%,而在中、小、微型民營企業中分別占比 84.2%、83.3%、82.9%,均高于大型企業。圖圖 5-5-2121 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科技資源配置公平的認可情況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科技資源配置公平的認可情況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81 5.4.2 七成科技
271、工作者認為資源配置政策促進科技資源共享效果較好調查顯示,32.4%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資源配置政策在促進資源共享方面表現非常好,41.0%認為好,共占比73.4%;有25.5%認為一般,0.7%認為差,0.4%認為非常差。在民營企業中,有 38.4%的科技工作者認為非常好,40.8%認為好,共占比 79.2%;認為差、非常差的分別占比 0.6%、0.4%。在非民營企業中,有 30.2%認為非常好,41.1%認為好,共占比 71.3%;認為差、非常差的分別占比 0.8%、0.4%。大型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科技資源配置政策在促進資源共享方面認可度較低,認為非常好、好的占比分別為 27.4%、43.
272、0%,共占比 70.4%,低于中、小、微型企業。圖圖 5-5-2222 不同規模不同規模民營民營企業對科技資源配置政策在促進資源共享方面認可度情況企業對科技資源配置政策在促進資源共享方面認可度情況5.4.3 超六成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資源配置滿足自身的研究和創新需求調查顯示,29.6%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資源配置能夠完全滿足自身的研究和創新需求,36.8%認為能夠大部分滿足,26.9%認為能夠基本滿足,認為不太滿足、完全不滿足的分別占比6.0%、0.7%。在不同類型的 R&D 人員中,從事試驗發展研究類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滿意度較高,認為需求能夠完全滿足的占比 25.7%,大部分滿足的占比 45.5
273、%,共占比 71.2%?;A研究類中,認為完全滿足的占比 27.5%,大部分滿足的占比 37.4%,共計 64.9%。應用研究類中,認為完全滿足的占比 21.3%,大部分滿足的占比 40.2%,共占比 61.5%。圖圖 5-5-2323 不同類型不同類型 R&DR&D 科技工作者研究和創新需求滿足情況科技工作者研究和創新需求滿足情況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82 5.4.4 七成科技工作者認為資源配置政策能夠有效促進科技設施和儀器的共享使用調查顯示,有 30.3%的科技工作者認為資源配置政策能非常有效地促進科技設施和儀器的共享使用,40.9%認為有效,共占比 71.2%。另外
274、,認為基本無效、無效的分別占比 2.0%、0.5%。72.1%的試驗發展研究類 R&D 人員認為資源配置政策促進設施儀器共享使用非常有效和有效,應用研究類、基礎研究類中的占比分別為 65.8%、68.4%。圖圖 5-5-2424 不同類型不同類型 R&DR&D 人員對資源配置政策促進科技設施和儀器共享使用情況的評價人員對資源配置政策促進科技設施和儀器共享使用情況的評價5.4.5 八成科技工作者需要資金支持調查顯示,科技工作者最需要的資源支持是資金支持(80.7%),其次是設備共享(56.1%)、技術支持(56.0%)、研究空間(40.8%)、國際交流(9.6%)和其他(2.6%)。圖圖 5-5
275、-2525 資源資源配置方面,科技工作者需要的資源支持類型配置方面,科技工作者需要的資源支持類型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中需要技術支持的占比 62.1%,高于非民營企業(53.8%);非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中需要研究空間、設備共享的分別占比 41.5%、57.1%,高于民營企業(38.7%、53.5%)。在不同規模民營企業中,科技工作者對資源支持需求大致相同。但規模越大,科技工作者更需要研究空間方面的支持,微、小、中、大型企業中需要研究空間相關支持的占比分別為 34.6%、37.6%、41.0%、41.4%。另外,大型企業科技工作者對國際交流相關支持的需求(14.8%)高于其他規模的企業。第 5 章湖
276、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83 圖圖 5-5-2626 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需要的資源支持類型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需要的資源支持類型5.4.6 應用研究類、基礎研究類 R&D 人員對科技資源均衡發展的評價相對較低關于科技資源配置是否充分考慮不同研究類型之間均衡發展,28.0%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完全是,45.9%認為大部分是,23.6%認為一般,2.0%認為較少考慮,0.5%認為完全不是,總體情況較好。但在 R&D 人員中,不同類型科技工作者的看法有明顯差異。應用研究類中認為完全是和大部分是的占比 70.4%,基礎研究類中的占比為 73.6%,均顯著低于試驗發展研究類(84.2%)
277、。圖圖 5-5-2727 不同類型不同類型 R&DR&D 人員對科技資源配置是否充分考慮不同研究類型之間均衡發展的評價人員對科技資源配置是否充分考慮不同研究類型之間均衡發展的評價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84 5.4.7 七成科技工作者認為資源配置政策能夠較好地激發民營企業的科技投資意愿調查顯示,29.2%的科技工作者認為資源配置政策能夠充分激發民營企業的科技投資意愿,43.1%認為能夠激發,25.0%認為一般,2.1%認為不太能,0.6%認為不能。在不同規模的民營企業中,大型企業科技工作者中認為充分激發和能夠激發的占比 65.9%,中、小、微型企業中的占比分別為 81.0%
278、、80.1%、79.6%。認為一般激發、不太能激發、不能激發的科技工作者在大型企業中占比分別為 30.4%、2.4%、1.3%。圖圖 5-5-2828 不同規模民營企業配置政策激發民營企業的科技投資意愿不同規模民營企業配置政策激發民營企業的科技投資意愿5.4.8 超七成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信息公開和透明度較好調查顯示,33.2%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信息公開和透明度非常好,42.7%認為較好,22.4%認為一般,認為較差、非常差的分別占比 1.2%、0.5%。民營企業中,有 39.2%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信息公開和透明度非常好,42.4%認為較好,共
279、占比 81.6%;16.9%認為一般,1.2%認為較差,0.3%認為非常差。非民營企業中,31.0%認為非常好,42.9%認為較好,共占比 73.9%。圖圖 5-5-2929 不同創新主體中科技工作者對科技資源配置過程中信息公開和透明度情況的看法不同創新主體中科技工作者對科技資源配置過程中信息公開和透明度情況的看法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85 在民營企業中,大型企業對信息公開和透明度認可度較低。大型民營企業中,認為非常好的占比 26.9%,認為較好的占比 45.7%,共占比 72.6%,低于中型企業(84.6%)、小型企業(83.6%)、微型企業(82.2%)。5.4.9 人
280、才匱乏和資金短缺是民營企業在科技資源配置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關于民營企業在科技資源配置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37.6%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是技術人才資源匱乏,35.8%認為是科技資金短缺,12.5%認為是信息資源難以獲取,11.2%認為是科技資源競爭激烈,2.9%認為是其他問題。小微民企的資金問題更加突出,小、微型企業中選擇“科技資金短缺”的占比分別為 39.2%、47.1%;而大中型民企的人才問題更為嚴重,大、中型企業中選擇“技術人才資源匱乏”的占比分別為 37.9%、44.1%。圖圖 5-5-3030 不同規模民營企業在科技資源配置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不同規模民營企業在科技資源配置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
281、5.55.5 科技人才政策落實情況科技人才政策落實情況5.5.1 近七成科技工作者較為滿意政策提供的職業發展機會據調查,32.5%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人才政策提供了很多職業發展機會,36.8%認為提供了較多機會,26.9%認為提供的機會數量一般,2.9%認為提供的機會較少,0.9%認為幾乎沒有提供機會。認為提供了很多機會,在35歲以下、35-44歲、45歲及以上的科技工作者中分別占比36.2%、30.9%、27.9%。認為提供了較多機會,在 35 歲以下、35-44 歲、45 歲及以上的科技工作者中分別占比 35.7%、37.8%、37.8%。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86
282、圖圖 5-5-3131 不同年齡科技工作者對科技人才政策提供的職業發展機會的評價不同年齡科技工作者對科技人才政策提供的職業發展機會的評價認為提供了很多機會,在高中/中專/技校、大專、本科學歷的科技工作者中占比分別為 42.3%、38.7%、35.6,比例較高。而認為提供了較多機會的,在博士、碩士學歷的科技工作者中占比較高,分別為 40.9%和 39.7%。圖圖 5-5-3232 不同學歷科技工作者對科技人才政策提供的職業發展機會的評價不同學歷科技工作者對科技人才政策提供的職業發展機會的評價認為提供了很多機會,在無職稱和初級、正高級職稱的科技工作者中占比較高,分別為38.5%、38.2%和 33
283、.9%。認為提供了較多機會的,在副高級、中級職稱的科技工作者中占比較高,分別為 40.4%和 37.7%。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87 圖圖 5-5-3333 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科技人才政策提供的職業發展機會的評價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科技人才政策提供的職業發展機會的評價5.5.2 七成科技工作者認為政策在提升科研人員積極性方面有效31.1%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人才政策在提升科研人員積極性方面非常有效,41.6%認為有效,17.2%認為部分有效,9.3%認為一般有效,0.8%認為無效。無職稱科技工作者中,認為科技人才政策在提升科研人員積極性方面非常有效和有效的占比 77.4%
284、,在副高級、中級職稱的科技工作者中分別占比 67.8%、70.5%。圖圖 5-5-3434 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科技人才政策在提升科研人員積極性方面作用的評價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科技人才政策在提升科研人員積極性方面作用的評價5.5.3 近七成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人才政策能夠吸引頂尖人才據調查,29.2%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人才政策對吸引海外和國內頂尖人才非常有效,39.8%認為有效,18.9%認為部分有效,11.2%認為一般有效,0.9%認為無效。認為科技人才政策對吸引海外和國內頂尖人才非常有效的,在無職稱科技工作者中占比36.9%,在副高級職稱中僅占比 18.0%。認為有效的,在副高級、中級、
285、正高級職稱科技工作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88 者中的占比分別為 46.5%、41.7%、38.9%。圖圖 5-5-3535 科技人才政策對吸引海外和國內頂尖人才效果的評價科技人才政策對吸引海外和國內頂尖人才效果的評價5.5.4 七成科技工作者對科技人才職業培訓和發展政策較滿意據調查,31.4%的科技工作者對科技人才職業培訓和發展政策非常滿意,41.7%較滿意,24.7%一般滿意,1.7%較不滿意,0.5%非常不滿意。35 歲以下科技工作者中,有 34.4%對科技人才職業培訓和發展政策非常滿意,39.4%較滿意。35-44 歲的科技工作者中,有 29.5%非常滿意,43.6
286、%較滿意。45 歲及以上的科技工作者中,有 28.6%非常滿意,43.2%較滿意。圖圖 5-5-3636 不同年齡科技工作者對科技人才職業培訓和發展政策的滿意度不同年齡科技工作者對科技人才職業培訓和發展政策的滿意度5.5.5 不足三成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人才政策完全解決了人才流失問題據調查,僅 25.8%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人才政策完全解決了人才流失問題,46.3%認為部分解決,24.1%認為一般,3.0%認為基本未解決,0.8%認為完全未解決。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89 無職稱科技工作者中,認為科技人才政策完全有效解決人才流失問題的占比 32.8%,認為部分解決的占比 44
287、.4%,認為一般的占比 19.9%,認為基本未解決的占比 2.2%,認為完全未解決的占比 0.7%。認為部分解決的,在副高級、中級職稱和無職稱科技工作者中的占比分別為52.9%、48.2%、44.4%。圖圖 5-5-3737 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政策解決人才流失問題有效性的評價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政策解決人才流失問題有效性的評價5.5.6 七成科技工作者較為認可科技人才激勵政策據調查,31.0%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人才激勵政策非常好,42.5%認為較好,24.4%認為一般,1.6%認為較差,0.5%認為非常差。認為科技人才激勵政策非常好和較好的,在 35 歲以下、35-44 歲、45 歲及以上
288、的科技工作者中分別占比 73.8%、73.7%、72.8%。圖圖 5-5-3838 不同年齡科技工作者對科技人才激勵政策的評價不同年齡科技工作者對科技人才激勵政策的評價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90 認為科技人才激勵政策非常好的,在無職稱和初級、正高級職稱的科技工作者中的占比較高,分別為 38.8%、36.9%、30.4%。認為較好的,在副高級、中級職稱和無職稱科技工作者中的占比較高,分別為 48.9%、45.0%、39.3%。圖圖 5-5-3939 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科技人才激勵政策的評價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科技人才激勵政策的評價5.5.7 七成科技工作者較為認可政策在促
289、進科技人才多樣化發展方面的表現據調查,31.6%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人才政策在促進人才多樣化發展方面表現非常好,42.8%認為較好,23.8%認為一般,1.2%認為較差,0.6%認為非常差。認為科技人才政策在促進科技人才多樣化發展方面表現非常好的,在35歲以下、35-44歲、45歲及以上科技工作者中的占比分別為34.4%、30.1%、28.4%。認為表現較好的,在35歲以下、35-44歲、45歲及以上科技工作者中的占比分別為40.0、44.6%、45.3%。圖圖 5-5-4040 不同年齡科技工作者對政策促進科技人才多樣化發展方面表現的評價不同年齡科技工作者對政策促進科技人才多樣化發展方面表現
290、的評價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91 5.5.8 七成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人才政策在實施時對不同行業的特殊需求考慮較為充分據調查,28.9%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政府在實施科技人才政策時完全考慮了不同行業的特殊需求,45.0%認為大部分考慮了,24.0%認為一般,1.6%認為很少考慮,0.5%認為完全沒有考慮。無職稱科技工作者中,36.3%認為政府在實施科技人才政策時完全考慮了不同行業的特殊需求,42.1%認為大部分考慮,共占78.4%。初級職稱科技工作者中,認為完全考慮的占比34.3%,認為大部分考慮的占比 40.5%,共占 74.8%。圖圖 5-5-4141 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政
291、策實施考慮行業特殊需求方面的評價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政策實施考慮行業特殊需求方面的評價5.5.9 近七成民企科技工作者認為民企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尚不夠完善關于民營企業科技人才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68.0%民企科技工作者選擇“缺乏規范化的科技人才管理制度,企業科技人才管理混亂、低效”,54.0%選擇“對科技人才缺乏信任,很難接觸到核心技術、研發經費低”,44.1%選擇“企業功利的用人觀,同行之間惡性競爭式挖墻腳”,36.8%選擇“科技人才與企業間契約關系薄弱,跳槽意愿強烈”,還有3.3%認為存在其他問題。圖圖 5-5-4242 民營企業科技人才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多項選擇題)民營企業科技人才管理方
292、面存在的問題(多項選擇題)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92 71.0%的中型企業科技工作者認為存在“缺乏規范化的科技人才管理制度,企業科技人才管理混亂、低效”問題,選擇這一選項的在小型、大型、微型企業科技工作者中的占比分別為67.8%、67.7%、63.6%。選擇“對科技人才缺乏信任,很難接觸到核心技術、研發經費低”的,在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企業科技工作者中的占比分別為55.9%、54.8%、53.0%、52.6%。選擇“企業功利的用人觀,同行之間惡性競爭式挖墻腳”的,在微型、大型、中型、小型企業的科技工作者中的占比分別為48.6%、46.0%、44.8%、40.8%。圖圖
293、5-5-4343 不同規模民企科技工作者對人才管理方面存在問題的評價不同規模民企科技工作者對人才管理方面存在問題的評價5.5.10 超六成科技工作者認為應改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關于科技人才政策,65.8%的科技工作者建議“改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多層次多角度激發科技人才積極性”,54.5%建議“轉變用人觀念,建立一套科技人才的培育體制”,56.7%建議“規范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晉升機制和薪酬決定機制”,30.1%建議“營造誠信、和諧的工作環境,讓科技人才心甘情愿留下來”,19.1%建議“優化城市人才政策,為科技人才流動多樣性提供政策保障”,13.3%建議“充分考慮不同專業科技人才需求,因人
294、設崗,崗能匹配”。建議“改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多層次多角度激發科技人才積極性”,在博士、本科、碩士學歷的科技工作者中占比較高,分別為 68.9%、66.7%、66.6%。本科學歷的科技工作者中,有 59.1%認為應“規范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晉升機制和薪酬決定機制”。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的科技工作者中,有 32.3%認為應“營造誠信、和諧的工作環境,讓科技人才心甘情愿留下來”。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93 圖圖 5-5-4444 不同學歷科技工作者對改善科技人才政策的建議不同學歷科技工作者對改善科技人才政策的建議建議“改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多層次多角度激發科技人才積極性
295、”,在副高級、中級、正高級科技工作者中的占比較高,分別為 71.4%、67.0%、67.0%。建議“營造誠信、和諧的工作環境,讓科技人才心甘情愿留下來”的,在正高級、初級職稱和無職稱科技工作者中占比較高,分別為 34.2%、29.4%、30.1%。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94 圖圖 5-5-4545 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改善科技人才政策的建議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改善科技人才政策的建議5.65.6 成果轉化政策落實情況成果轉化政策落實情況5.6.1 六成科技工作者對成果轉化政策較為了解總體來看,科技工作者中有 24.2%非常了解成果轉化政策,37.5%比較了解,31.3%一般
296、,5.8%不太了解,1.2%完全不了解。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95 按照對成果轉化政策非常了解、比較了解、一般、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排列,正高級職稱科技工作者中的占比分別為 25.4%、34.8%、33.9%、4.7%、1.2%。副高級職稱的了解程度分別為 15.1%、41.8%、34.3%、7.6%、1.2%。中級職稱的了解程度分別為 19.8%、38.1%、34.3%、6.5%、1.3%。初級職稱的了解程度分別為 28.2%、35.6%、29.8%、5.2%、1.2%。無職稱的了解程度分別為 30.9%、36.2%、26.9%、4.7%、1.3%。圖圖 5-5-4646
297、 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成果轉化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成果轉化政策的了解程度5.6.2 超六成科技工作者較為認可科技創新政策為研究成果商業化提供的支持總體來看,科技工作者中有 31.8%認為科技創新政策為研究成果商業化提供了很多支持,34.6%認為提供了較多支持,29.7%認為提供的支持一般,2.4%認為提供的支持較少,1.5%認為沒有提供支持。研究探索類科技工作者中有 25.9%認為政策實施為科技成果商業化提供了很多支持,36.7%認為提供了較多支持,31.6%認為提供的支持一般,3.1%認為提供的支持較少,2.7%認為沒有提供支持。應用技術類科技工作者認為提供的支持很多、較多、一
298、般、較少、沒有的占比分別為 28.9%、36.3%、30.9%、2.8%、1.1%。開發創新類科技工作者中各支持程度占比分別為 33.7%、35.6%、26.3%、2.8%、1.6%??萍紓鞑?成果轉化類中各支持程度占比分別為 36.1%、33.8%、26.7%、2.4%、1.0%??萍脊芾眍惪萍脊ぷ髡咧懈髦С殖潭日急确謩e為37.3%、36.3%、23.3%、2.0%、1.1%??傮w來看,各類型科技工作者中均有六成以上認為成果轉化政策的實施對研究成果商業化提供了很多支持和較多支持。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96 圖圖 5-5-4747 不同工作性質科技工作者認為政策對成果商業
299、化的效用程度不同工作性質科技工作者認為政策對成果商業化的效用程度5.6.3 七成科技工作者對政策促進學術界與工業界合作的認可度較高總體來看,29.9%科技工作者認為政策促進學術界與工業界合作的作用非常好,41.7%認為較好,27.0%認為一般,0.8%認為較差,0.6%認為非常差。無職稱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成果轉化政策在促進學術界與工業界合作方面效果非常好的占比37.1%,認為較好的占比 40.0%,一般的占比 21.8%,較差的占比 0.5%,非常差的占比 0.6%。初級職稱的科技工作者中各認可程度占比分別為 35.0%、37.7%、26.6%、0.5%、0.2%。中級職稱的科技工作者中各認可程
300、度占比分別為 25.5%、43.4%、29.4%、1.0%、0.7%。副高級職稱的科技工作者中各認可程度占比分別為 18.8%、47.5%、31.7%、1.5%、0.5%。正高級職稱的科技工作者中各認可程度占比分別為 30.7%、38.3%、28.9%、1.2%、0.9%。從總體上看,各類職稱科技工作者中均有 65.0%以上認為非常好和較好。圖圖 5-5-4848 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政策促進學術界與工業界合作的認可度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政策促進學術界與工業界合作的認可度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97 5.6.4 七成科技工作者能夠感知政策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支持總體來看,34.1
301、%科技工作者認為政策實施為保護知識產權和促進技術許可提供了很多支持,37.7%認為提供了較多支持,26.5%認為一般,1.3%認為支持較少,0.4%認為沒有提供支持。調查顯示,在不同工作性質的科技工作者中,均有七成左右認為政策在知識產權方面提供了很多支持和較多支持。其中科技管理類最高,達到77.7%;開發創新類中的占比為70.7%。圖圖 5-5-4949 不同工作性質科技工作者認為政策實施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效用程度不同工作性質科技工作者認為政策實施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效用程度5.6.5 近七成科技工作者較為認可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能力總體來看,28.8%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302、的能力非常強,40.8%認為較強,28.1%認為一般,1.8%認為較弱,0.5%認為非常弱。在 R&D 人員中,認為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能力非常強的基礎研究類人員中占比最高,為 28.4%。試驗發展研究類人員中認為非常強和較強的占比 75.1%,高于基礎研究(69.7%)和應用研究(65.3%)。三種工作類型的 R&D 人員中均僅有 3.0%左右認為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能力較弱。圖圖 5-5-5050 不同工作類型的不同工作類型的 R&DR&D 人員對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能力的評價人員對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能力的評價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98 5.6.6
303、 近七成科技工作者較為認可政策提供的金融和稅收支持調查顯示,33.0%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所在單位受到很多金融和稅收政策支持以促成成果轉化,35.8%認為受到較多支持,27.8%認為一般,2.5%認為受到的支持較少,0.9%認為沒有受到支持。民營企業中,微型企業科技工作者有 49.5%認為金融和稅收政策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很多支持,高于其他三類企業。認為提供了很多支持和較多支持的在中型、微型、小型中分別占比 75.8%、75.8%、74.7%。圖圖 5-5-5151 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認為金融和稅收政策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的支持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認為金融和稅收政策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的
304、支持5.6.7 七成科技工作者認為政策對成果轉化優勢激發作用較好總體來看,29.8%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成果轉化政策充分激發了成果轉化優勢,40.7%認為比較充分激發,26.9%認為一般,2.0%認為激發不夠,0.6%認為完全沒有激發。民營企業中有 35.1%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成果轉化政策的實施充分激發了省域的成果轉化優勢,40.6%認為比較充分激發;非民營企業中有 27.8%認為充分激發,40.7%認為比較充分激發。在民營企業與非民營企業中均有 3.0%左右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激發不夠和沒有完全激發。圖圖 5-5-5252 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認為政策實施對省域的成果轉化優勢激發狀況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認
305、為政策實施對省域的成果轉化優勢激發狀況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99 5.6.8 超四成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或應用于生產后沒有取得收益調查顯示,從科技工作者在成果轉化后獲得收益的情況來看,沒有收益的占比最高,為44.5%;獲得獎金的占比 31.9%;獲得技術入股的占比 28.3%;出售專利或技術的占比 18.0%;獲得期權的占比 15.5%。圖圖 5-5-5353 科技工作者由成果轉化獲得的收益(多項選擇題)科技工作者由成果轉化獲得的收益(多項選擇題)開發創新類科技工作者中能夠獲得收益的占比高于其他類型,有 38.9%獲得獎金,34.4%獲得技術入股,23.1%直接出
306、售專利或技術,16.2%獲得期權。研究探索類中沒有收益的占比最高,為 52.2%。圖圖 5-5-5454 不同工作性質科技工作者由成果轉化獲得的收益不同工作性質科技工作者由成果轉化獲得的收益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100 5.6.9 供需信息溝通不暢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障礙調查顯示,46.0%的科技工作者認為“供需雙方的信息溝通不暢”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障礙;其次是“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相脫節”,占比 43.5%;“中央有關政策沒有落地,缺乏配套措施”占比 36.9%;“相關法律政策之間打架,科研人員擔心違規”占比 33.2%;“企業需求不足”占比 28.7%;“科技成果經濟
307、價值評估難”占比 26.2%;“科技成果轉化對提高科研人員收益作用不大”占比 20.6%;“科技成果轉化的專業服務體系不健全”占比 18.3%;“科研評價導向不利于成果轉化”占比 12.4%;“企業誠信不足”占比 3.2%。圖圖 5-5-5555 阻礙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多項選擇題)阻礙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多項選擇題)認為“供需雙方的信息溝通不暢”的在民營企業和非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中的占比均為46.0%;認為“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的在民營企業中占比 42.6%,在非民營企業中占比 43.8%。認為“企業誠信不足”的占比最低,在民企和非民企中分別為 3.6%、3.0%。第 5 章湖北科技創
308、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101 圖圖 5-5-5656 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認為阻礙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認為阻礙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研究探索類科技工作者中認為“供需雙方的信息溝通不暢”的占比 45.9%,認為“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的占比 45.5%;持這兩種看法的在開發創新類科技工作者中分別占比43.5%、45.3%;在應用技術類科技工作者中分別占比 47.6%、45.2%;在科技傳播/成果轉化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102 類科技工作者中分別占比 48.0%、45.9%;在科技管理類科技工作者中分別占比 45.4%、41.3%??傮w來看,持這兩種看法的在各
309、類科技工作者中均占四成以上。圖圖 5-5-5757 不同工作性質科技工作者認為阻礙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不同工作性質科技工作者認為阻礙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5.6.10 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遇到的主要困難關于成果轉化方面遇到的困難,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中,有 61.3%選擇“資金短缺導致的研發中斷、市場推廣受阻”,57.6%選擇“市場調研不足,與市場聯系不緊密,市場不需要”,56.7%選擇“與科技中介、高校、科研院所等溝通不暢、合作機制不完善”,而選擇“企業內部管理流程繁瑣、決策效率低下”的僅占 22.7%。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103 圖圖 5-5-5858 民營企
310、業科技工作者認為其在成果轉化方面遇到的困難(多項選擇題)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認為其在成果轉化方面遇到的困難(多項選擇題)認為存在“資金短缺導致的研發中斷、市場推廣受阻”這一困難的科技工作者,在微型企業中占比 65.7%,在小型、中型、大型企業中分別占比 63.3%、60.6%、54.0%。認為、“市場調研不足,與市場聯系不緊密,市場不需要”的在微型、小型、中型、大型企業中分別占比53.8%、57.1%、59.0%、59.9%。認為“與科技中介、高校、科研院所等溝通不暢、合作機制不完善”的在微型、小型、中型、大型企業中分別占比 51.1%、53.8%、58.4%、65.1%。認為“企業內部管理流程
311、繁瑣、決策效率低下”的在微型、小型、中型、大型企業中分別占比23.5%、19.9%、22.7%、27.4%。圖圖 5-5-5959 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認為其在成果轉化方面遇到的困難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認為其在成果轉化方面遇到的困難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104 5.6.11 近九成科技工作者愿意將研究成果優先應用于本省調查結果顯示,89.1%的科技工作者愿意將科技成果優先應用于本省,8.2%表示看情況,僅有 2.7%表示不愿意??萍脊ぷ髡咴敢鈱⒖萍汲晒麅炏葢糜诒臼〉挠绊懸蛩匕ā芭c本省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適應性”(62.5%)、“科技成果應用的預期效益”(49
312、.5%)、“財政支持力度”(48.0%)、“信貸擔保和風險投資機制的完善程度”(14.9%)、“技術轉化渠道的暢通性”(24.2%)、“促進成果轉化的激勵和保障機制”(20.2%)。圖圖 5-5-6060 影響科技工作者將科技成果優先應用于本省的因素(多項選擇題)影響科技工作者將科技成果優先應用于本省的因素(多項選擇題)5.6.12 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改進措施調查結果顯示,66.5%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政府要完善配套政策,59.5%認為應健全科技成果轉化體系,54.8%認為應及時溝通科技創新主體與企業供需關系,38.9%認為應多元化科研成果評價,33.5%認為應暢通技術轉化渠道,20.6%認為要加
313、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18.8%認為應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圖圖 5-5-6161 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改進措施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改進措施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105 5.75.7 環境營造政策落實情況環境營造政策落實情況5.7.1 超七成科技工作者認為當前科技創新氛圍好調查結果顯示,32.5%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當前的科技創新氛圍非常好,44.6%認為較好,21.4%認為一般,1.0%認為不太好,0.5%認為非常不好。認為科技創新氛圍非常好的在科技傳播/成果轉化類、科技管理類、開發創新類、應用技術類、研究探索類科技工作者中分別占比 38.6%、38.5%、32.2%、29
314、.1%、27.3%。圖圖 5-5-6262 不同工作性質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氛圍的評價不同工作性質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氛圍的評價5.7.2 超七成科技工作者認為相關政策在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社會文化環境方面做得好調查結果顯示,32.6%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相關政策在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社會文化環境方面做得非常好,44.3%認為較好,21.7%認為一般,0.9%認為不太好,0.5%認為非常不好。認為相關政策在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社會文化環境方面做得非常好的,在無職稱、初級職稱、正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副高級職稱科技工作者中分別占比 40.5%、37.9%、31.3%、27.9%、21.4%。認為非常好
315、和較好的,無職稱、初級職稱、正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副高級職稱科技工作者中分別占比 80.9%、77.2%、74.9%、74.6%、73.7%。認為一般的,在副高級職、中級職稱、正高級職稱、初級職稱、無職稱科技工作者中分別占比 24.4%、24.1%、22.1%、21.8%、17.6%。認為較差和非常不好的,在各級職稱科技工作者中均不超過 3.0%。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106 圖圖 5-5-6363 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營造科技創新的社會文化環境的評價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營造科技創新的社會文化環境的評價5.7.3 超七成科技工作者認為基礎設施對高質量科研活動的支持程度高調
316、查結果顯示,32.5%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基礎設施對高質量的科研活動提供了很多支持,42.2%認為提供了較多支持,23.4%認為一般,1.4%認為提供的支持較少,0.5%認為沒有提供支持。認為基礎設施為高質量的科研活動提供了很多支持,在科技管理類、科技傳播/成果轉化類、開發創新類、應用技術類、研究探索類科技工作者中分別占比 38.1%、38.4%、32.8%、28.9%、28.7%。圖圖 5-5-6464 不同工作性質科技工作者認為基礎設施對高質量的科研活動支持度不同工作性質科技工作者認為基礎設施對高質量的科研活動支持度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107 5.7.4 超七成科技工作者
317、認為相關政策在推動公眾對科技創新重要性認識方面的效果好調查結果顯示,37.3%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相關政策在推動公眾對科技創新重要性認識方面的效果非常好,38.4%認為較好,23.0%認為一般,1.0%認為不太好,0.3%認為非常不好。認為相關政策在推動公眾對科技創新重要性認識方面的效果非常好和較好的,在 45 歲及以上、35-44 歲、35 歲以下的科技工作者中占比均在 75.0%左右。其中認為非常好的占比分別為35.4%、35.8%、39.6%。認為一般的,在各個年齡段中均占二成左右。圖圖 5-5-6565 不同年齡科技工作者對公眾認識到科技創新重要性的評價不同年齡科技工作者對公眾認識到科技創
318、新重要性的評價5.7.5 超七成科技工作者對政策鼓勵企業投資研創活動的效果評價較好調查結果顯示,32.6%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政策鼓勵企業投資研創活動的效果非常好,42.5%認為較好,23.4%認為一般,1.1%認為不太好,0.4%認為非常不好。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中有 38.5%認為政策鼓勵企業投資研創活動的效果非常好,41.7%認為較好,18.8%認為一般。非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中評價認為非常好、較好的占比分別為 30.4%和 42.8%??傮w來看,民營企業滿意度高于非民營企業。圖圖 5-5-6666 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政策鼓勵企業投資研發和創新活動的效果評價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政策鼓勵企業投資
319、研發和創新活動的效果評價微型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中有 48.7%認為政策鼓勵企業投資研發和創新活動的效果非常好,33.3%認為較好,17.1%認為一般,僅有 0.9%認為非常不好。小型企業中有 41.3%認為非常好,41.0%認為較好,16.1%認為一般,僅有 1.1%認為較差,0.5%認為非常不好。中型企業中有37.4%認為非常好,45.3%認為較好,16.9%認為一般,僅有 0.4%認為非常不好。大型企業中有 25.5%認為非常好,有 44.6%認為較好,28.8%認為一般,僅有 0.8%認為較差,0.3%認為非常不好。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108 圖圖 5-5-676
320、7 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政策鼓勵企業投資研發和創新活動的效果評價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政策鼓勵企業投資研發和創新活動的效果評價5.7.6 七成科技工作者對政策促進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方面的表現評價較好調查結果顯示,32.3%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政策促進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方面的表現非常好,41.4%認為較好,24.5%認為一般,1.4%認為不太好,0.4%認為非常不好。無職稱科技工作者中,40.7%認為效果非常好,38.2%認為較好,19.9 認為一般,認為不太好、非常不好的分別占 0.9%、0.3%;初級職稱中認為非常好、較好、一般、不太好、非常不好的占比分別為 36.5%、37.4%
321、、24.8%、1.1%、0.2%;中級職稱中的占比分別為 27.9%、43.2%、26.8%、1.6%、0.5%;副高級職稱中分別為 20.5%、49.2%、27.4%、2.4%、0.5%;正高級職稱中分別為 29.8%、40.1%、27.1%、2.4%、0.6%。圖圖 5-5-6868 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促進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方面的政策表現評價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促進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方面的政策表現評價5.7.7 超七成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創新政策促進了公平競爭調查結果顯示,32.0%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技創新政策完全促進了公平競爭,41.9%認為促進作用較大,24.2%認為作用一般,1.5%
322、認為較少促進公平競爭,0.4%認為完全沒有促進公平競爭。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促進公平競爭的滿意度高于非民營企業。民營企業中有 36.8%科技工作者認為政策完全促進了公平競爭,在非民營企業中的占比為 30.3%。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109 圖圖 5-5-6969 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促進公平競爭的滿意度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政策促進公平競爭的滿意度5.7.8 七成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對政策支持的感知較高調查結果顯示,33.4%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在科技創新過程中感受到了非常多的政策支持,37.6%表示感受到了較多的政策支持,25.6%認為一般
323、,2.3%感受到的政策支持較少,1.1%表示完全沒有感受到政策支持。在科技創新過程中感受到了非常多和較多政策支持的,在無職稱和初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職稱科技工作者中占比分別為 77.2%、73.1%、68.3%、64.3%、62.8%。圖圖 5-5-7070 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過程中政策支持的感知不同職稱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過程中政策支持的感知5.7.9 政策支持是提高科技創新國際競爭力最重要的因素提升科技創新國際競爭力最需要的因素,63.3%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是“政府政策支持”,占比最多;48.7%認為是“經濟快速發展”;59.0%認為是“培育和引進高水平科技人才”;34.2%認
324、為是“完善科技活動的機構、組織體系和法律規范”;16.9%認為是“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110 圖圖 5-5-7171 科技工作者認為提高科技創新國際競爭力最需要的因素(多項選擇題)科技工作者認為提高科技創新國際競爭力最需要的因素(多項選擇題)5.7.10 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的環境營造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雖然科技創新政策在保障公平競爭、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提供了一定支持,但其效果仍有提升的空間。民營企業中有 55.5%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存在地方保護主義、行業壁壘等不公平的競爭環境”,環境營造政策需要繼續改善區域競爭、行業競爭環境。有 58.9%
325、認為“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不足,對政策環境缺乏信心”。另外,60.4%的民企科技工作者認為“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部分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成果被竊取”,環境營造政策需要繼續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圖圖 5-5-7272 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的環境營造政策存在的問題(多項選擇題)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的環境營造政策存在的問題(多項選擇題)微型企業科技工作者中認為“存在地方保護主義、行業壁壘等不公平的競爭環境”是主要問題的占比最高,為 61.5%。小型企業、中型企業、大型企業中,認為“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部分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成果被竊取”是主要問題的占比最高,分別為 59.0%、61.0%、64.5%。第 5
326、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111 圖圖 5-5-7373 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的環境營造政策存在的問題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的環境營造政策存在的問題5.7.11 政府在優化科技創新環境的政策方面最需要采取的措施在優化科技創新環境的措施中,科技工作者選擇“營造良好的環境政策,加強政策的宏觀調控能力”“保持政策穩定性與連續性,營造寬松的環境氛圍”“為民營企業提供科技人才的信息服務,有效拆除信息障礙”“重視對應用型科技人才的培養,優化科技人才隊伍結構”的占比分別為 67.8%、66.8%、54.8%、39.6%??偟膩碚f,加強宏觀調控和營造寬松氛圍是科技工作者希望政府重點采取的措
327、施。圖圖 5-5-7474 科技工作者希望政府在優化科技創新環境方面采取的措施(多項選擇題)科技工作者希望政府在優化科技創新環境方面采取的措施(多項選擇題)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112 5.85.8 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專題調查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專題調查本次調查共收集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有效樣本 2008 份,涵蓋了 17 個地市州、39 個市轄區、26 個縣級市、35 個縣,能夠較全面系統地反映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隊伍發展的現狀與需求。5.8.1 八成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工作整體的滿意度較高調查顯示,81.8%的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目前的工作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此外,16.8
328、%表示一般滿意,而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僅占 1.4%。大型企業科技工作者對工作的滿意度最低,感到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比 74.5%;其次是微型企業和中型企業,占比為 81.7%和 82.7%;小型企業的科技工作者滿意度最高,占比84.6%。圖圖 5-5-7575 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工作的滿意度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工作的滿意度5.8.2 七成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薪資待遇較滿意調查顯示,72.8%的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目前工作薪資待遇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22.7%一般滿意,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占比 4.5%。圖圖 5-5-7676 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薪資待遇的滿意度民營企業科
329、技工作者對薪資待遇的滿意度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113 高中/中專/技校學歷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薪資待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比例最高,為81.7%。在大專、本科和博士學歷中的占比分別為 77.5%、72.2%和 70.4%,而在碩士學歷中占比最低,為 61.6%。圖圖 5-5-7777 不同學歷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薪資待遇的滿意度不同學歷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薪資待遇的滿意度微型企業的科技工作者滿意度最高,感到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比 78.9%;其次為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占比分別為 72.4%和 76.9%;大型企業的滿意度最低,占比 59.6%。圖圖 5-5-7878 不同
330、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薪資待遇的滿意度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薪資待遇的滿意度5.8.3 超七成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住房與通勤條件較為滿意調查顯示,74.8%的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目前的住房條件與通勤狀況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21.4%一般滿意,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占比 3.8%。微型企業科技工作者滿意度最高,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比 78.0%;其次為小型企業和中型企業,占比分別為 77.9%和 76.0%;大型企業的滿意度最低,占比 63.7%。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114 圖圖 5-5-7979 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住房與通勤條件的滿意度不同規模民營企業
331、科技工作者對住房與通勤條件的滿意度5.8.4 近八成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滿意企業繳納的“五?!闭{查顯示,78.7%的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目前企業繳納的“五?!狈浅M意和比較滿意,17.8%一般滿意,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占比 3.5%。小型企業的科技工作者對企業繳納“五?!钡臐M意度最高,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比84.3%;其次為微型企業和中型企業,占比分別為 82.6%和 77.5%;大型企業的滿意度最低,占比 65.9%。圖圖 5-5-8080 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企業繳納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企業繳納“五保五?!钡臐M意度的滿意度5.8.5 近八成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企業工作時間安
332、排較為滿意調查顯示,79.5%的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企業工作時間安排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17.4%一般滿意,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占比 3.1%。第 5 章湖北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的調查研究 115 初級職稱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企業工作時間安排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比最高,為80.4%;其次是無職稱和正高級、副高級職稱,占比分別為 80.2%、80.0%和 79.3%;中級職稱占比最低,為 78.3%。圖圖 5-5-8181 不同職稱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企業工作時間安排的滿意度不同職稱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企業工作時間安排的滿意度5.8.6 七成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較滿意工作壓力程度調查顯示,73.3%
333、的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工作壓力狀況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23.1%一般滿意,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占比 3.6%。微型企業科技工作者對工作壓力表現出最高的滿意度,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比為78.6%;其次為小型企業和中型企業,占比分別為 78.2%和 74.0%;大型企業的滿意度最低,占比 57.6%。圖圖 5-5-8282 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工作壓力的滿意度不同規模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工作壓力的滿意度湖北省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24 年)116 5.8.7 近八成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工作環境較為滿意調查顯示,79.9%的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對目前企業的工作環境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18.0%一般滿意,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占比 2.1%。小型企業科技工作者對工作環境的滿意度較高,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比 84.0%;其次為中型企業和微型企業,占比分別為 81.5%和 80.2%;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