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費者行為的內在因素
(1)動機。動機與行為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動機導致行為。消費者行為的直接原因是動機。消費者動機可分為兩部分:生理動機和心理動機。一個很直觀的原因是,現在年輕人的結婚率在不斷地下降。我國在2018年的結婚率,數字僅僅為千分之七多一點。這個數字創下了10年以來的新低。而到現在,中國單身人口的數量差不多有2億人,其中80%都是年輕人。這些年輕人中的絕大多數都在外地工作,遠離家人,而飼養寵物成了他們應對孤獨感的重要手段。通過養寵物排解寂寞的,不僅僅是單身的年輕人。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年輕人結了婚,但考慮到生活成本太高,所以暫時選擇不生孩子,而是養寵物。在這樣的“80后”“90后”眼中,寵物就是他們的“孩子”。
(2)感受。感受指消費者在其范圍內通過其眼、耳、鼻、舍、身接受外界色、形、味等刺激或環境所形成的心理上的反應,是個體對于社會和物質環境的最簡單、最初的理解。有研究者通過對微博、抖音、快手、B站四個平臺進行寵物內容生態及寵物經濟的研究發現,用戶對寵物類內容的需求度與關注度也在不斷提升,相關的內容市場仍在持續擴展。
(3)態度。態度通常指個體對事物所持有的一種協調的、有組織的、習慣性的內在心理反應。
(4)學習。學習即指“在相似的情況下,由過去的行為所引發的行為改變”。換言之,學習是指由于經驗而引起的個人行為的改變。寵物可滿足用戶有關情感治愈、好物獲取等多方面的需求。新媒體成為獲取科學養寵知識的主要渠道之一。相關的內容信息平臺上,寵物主人或行業從業人員運用專業知識或經驗進行相關知識分享,或者創意vlog多以主人視角講述帶著寵物外出、旅行等過程中發生的趣事等內容,以多種形式展現其獨特生活進行匯總呈現[2]。
(二)寵物經濟發展的政策背景
20 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養寵政策大體歷經了三次比較大的調整。
第一次是1980年“禁養”期。由于狂犬病疫情流行,國家衛生部發布《家犬管理條例》,明確要求“縣級以上城市及近郊區、新興工業區禁止養犬”。
第二次是1990年左右養犬政策放寬。部分地區開始轉為實行“限養”政策,允許居民飼養寵物,但對飼養的區域、數量、品種等進行了限制。
第三次是2000年之后政策基本放開。釋放了人們的養寵需求,加速了寵物市場的發展進程。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大力實施“互聯網+”戰略,推動建立移動互聯網產業技術聯盟,這為寵物市場向線上線下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為寵物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