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三個皮匠報告百科 > 硬科技

硬科技

目錄

硬科技是什么

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轉變與發展,“人口紅利”的中國正逐漸轉向“技術創新紅利”,基于國內當下的發展,2010年,西安中科創星米磊博士創造性地提出了硬科技(Hard&;Core Technology)概念。

硬科技(Hard&;Core Technology)是基于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而產生的技術產品、設備和系統,其底層是科學研究支撐的,具有較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復制和模仿。當代,硬科技是指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光電芯片、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迨等領域中,以自主研發為主,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創技術。

概念提出者米磊(2018)基于當前發展指出,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靠最前沿的技術、靠硬科技,因此中國未來的發展機會在于科技創新,而硬科技是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未來整個產業經濟發展的技術。硬科技和深科技都是基于特定時間及角度對科技的描述,二者都需要經過長期研發投入和技術積累,但硬科技相對深科技來說,產業應用基礎更廣,推動和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的作用潛力巨大。

硬科技

硬科技與深科技的區別

硬科技一詞是由國內提出的原創性詞匯,而在國外相關研究中,與其相近的則是對深科技(Deep Technology)的研究。深科技概念最早出現于1995年,David Rothenberg基于深層生態學理念,在《深科技》一文中將深科技界定為“基于人類和自然界和諧互動,通過科學的發現或創造,且能解決人類重大問題的科技類型”。之后Shalini Aggarwal(1995)界定了深科技的分類,就硬技術方面,他強調硬技術確實面臨某些技術問題,但都可以通過研發來克服。直到2016年以后,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才對深科技概念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解讀,認為深科技是指“建立在獨特的、受保護的或難以復制的科學或技術進步基礎上的破壞性解決方案”。

在國內近幾年的硬科技的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較統一的硬科技概念。《中國硬科技產業投資發展白皮書》(2017)對硬科技下了較為全面的定義,即“硬科技是指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光電芯片、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中,以自主研發為主,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創技術?!?/strong>

硬科技概念是基于全球發展形勢和中國經濟現狀,在探索新時代科技驅動經濟發展規律過程中由中國人提出的一種理論創新。硬科技強調把事關國家發展的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知識產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將科技創新成果與實體經濟緊密聯系起來,加快形成先進生產力。體現一種技術硬、精神硬、志氣硬、實力硬的“硬”本質。深科技是英語“Deep Technology”的直譯,起初蘊含了要實現人與自然共存共生的理念,希望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社會和環境問題的科技方案。后來波士頓咨詢公司又不斷豐富,希望通過此概念,將全社會的聚焦點,從社會所極為關注的數字化創新,引入到信息革命中更深層次的科技創新中來。

硬科技與黑科技的區別

“黑科技”指非人類自力研發,凌駕于人類現有的科技之上的知識。通常情況下也指當前人類無法實現或根本不可能產生的技術或者產品,其標準是不符合現實世界常理以及現有科技水平。

從現有定義上來看,硬科技、黑科技最顯著的區別在于時間維度的不同。硬科技在時間維度上通常需要較長時間的技術積累,技術高度極大領先現有技術標準,產業化及市場化通常需要持續投入可以實現,技術具有獨有性,難以被山寨和模仿,只有少數公司可以通過不斷技術投入與資本投入可以實現。

黑科技更多蘊含著人類對于改變未來的期望和追求,它是基于技術變革基礎之上對未來顛覆認知的科技創新的一種憧憬、一種想象。

硬科技的內涵

(1) 從時間上來看,用金字塔圖來表示,金字塔的頂端是科幻,從上至下依次是科幻、黑科技、硬科技、高科技、最后是科技。硬科技在金字塔中處于中間位置,其在整個科技行業中起著承上啟下、中流砥柱的作用。從時間維度理解,科幻是100年之后能夠實現的幻想;黑科技是未來20-50年才能實現的比較接近于科幻的技術;硬科技是5-10年以內應該實現的尖端科技;高科技是當前已經實現的科技,普及率較高,已經廣泛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科技則屬于過去一兩百年,人類都已經實現的技術。所以,硬科技逐漸普及將逐漸轉變成高科技,不再屬于硬科技。

硬科技

(2)從空間上來看,剛開始起步的硬科技僅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如Alpha Go的人工智能技術。但空間的擴散及逐漸全球化發展,技術將逐步擴展至全球,那么漸漸其將會轉變為逐步高科技,直至最后全球已經通用,就轉變為科技。

(3)從行業來看,硬科技所對應的行業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現在的硬科技八大領域涵蓋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光電芯片、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術這八個方面,覆蓋了整個科技方方面面。但每個行業相對于其它行業、單個行業之中都有其對應的硬科技。例如可能某一行業相對于另外一些行業就屬于硬科技,如智能芯片相對于裝備制造。但在裝備制造行業,也有屬于自己的硬科技,如激光熔覆技術。

硬科技的基本特征

(1) 門檻高。一方面,硬科技源于基礎科學研究,投入成本高、周期長。而這些基礎科學研究要實現其經濟價值,則需要投人巨大的資金支持其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到中間試驗、放大和生產,耗費時間長,近期收益不明顯,難以實現投人資金快速回流。另一方面,硬科技研發需大量聚集研發人員和科技精英人才,這樣才能使技術的創新不斷有新的重大突破,掌握“命門”技術。一些大型硬科技公司,如美國蘋果公司,其研發人員就有上萬名博士。

(2) 時間長。與一些高新技術從立項研發到收回資金周期短、更新換代快不同,硬科技的研發時間較長,一個硬科技項目從立項到研發、中間試驗、技術設計再到生產,大多需要5年到10年乃至更長時間,加之項目的每一道程序又須考慮安全、生態和健康,須在嚴格監管之下進行,致使研發時間更長。

(3)實體性。硬科技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虛擬世界不同,更加專注于核心和原創技術構成的物理世界的研究。它不同于軟科技,研究成果是實在的、可見的;研究開發較為集中,在大型機械和試驗設備基礎上進行,實體成本巨大。

(4)模仿難。硬科技是原子經濟,是掌握“命門”的高精尖技術,因而難以模仿;加之硬科技技術要求極高,投入資金巨大,致使其被模仿的難度巨大;再者,硬科技作為一個國家的核心技術,保密性強,難以從中獲取相關技術信息。

(5)初創性。從產業生命周期角度看,我國傳統五大類高新技術產業大都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成長期或成熟期,而硬科技產業則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形成期或成長期。

硬科技覆蓋領域

硬科技覆蓋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光電芯片、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八大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信息通信設備、新一代半導體技術、生物技術、交通運輸/工程機械及制造裝備、新材料、新能源、醫藥制造、航空航天、節能環保十大方向大致涵蓋了未來硬科技的發展方向,并且對未來經濟活動有著重大推動作用。

硬科技

硬科技的意義

(1)從宏觀來看,硬科技是培育經濟發展動力的關鍵要素

經濟高速增長是后發經濟體在發展過程初期與“起飛”階段的一種普遍增長形態,但經濟增長會隨著與先進國家技術差距和其他相關要素、機制差別的縮小,而呈現出增長速度規律性地向成熟經濟體水平逐步收斂的態勢。這意味著改革開放以來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技術性后發優勢、人口紅利及投資和內需的擴大等將消失殆盡。想要適應引領“新常態”并培育經濟發展動力,特別是內生動力,關鍵在于構建科技“先發優勢”,而真正能夠體現“先發優勢”的是“過硬”的科技—硬科技。

(2)從中觀來看,硬科技是促進產業升級的根本保障

產業升級是產業結構的改善和產業素質與效率的提高,其關鍵是技術進步,必須依靠科技創新,而硬科技是自主創新的技術,是難以模仿的技術,最能代表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發展的程度,因此硬科技創新居于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是促進產業升級的根本保障。硬科技產業的發展能有效提升整體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也能有效帶動以硬科技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鏈條上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以硬科技為母技術,會不斷孵化出子技術和孫技術,形成“技術簇”,輻射范圍更深更廣,其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能引領產業革命,成就“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

(3)從微觀來看,硬科技是科技企業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當前,我國在關鍵材料、核心傳動器件、核心電子元器件、高性能傳感器、高端制造裝備等方面長期依賴國外。國內相關科技企業發展受制于人,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

企業通過自主創新掌握硬科技,以硬科技為依托,形成金融匯聚和人才聚集效應,培育持續發展的原動力,打破國外技術封鎖與壟斷,形成技術和市場門檻,提升產品替代能力和定價議價能力,滿足甚至引領市場需求。

硬科技應用案例

從航空航天領域來看,實現飛行已經屬于科技范疇;而四旋翼無人機則屬于高科技范疇;航天技術,火箭發射與衛星發射技術屬于硬科技范疇;火箭回收發射技術則屬于黑科技范疇;登錄火星,利用自復制機器人改造外星球屬于科幻范疇。

從全球范圍來看,量子計算就是典型的黑科技,而量子通信則屬于硬科技的范疇。埃隆馬斯克主導的可回收火箭屬于黑科技范疇,無人車屬于硬科技范疇。中國新研制的4000公里高鐵屬于黑科技范疇,現行的高鐵技術則屬于硬科技范疇。

從國內范圍來看,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干線民用飛機C919的研制與生產,屬于硬科技;奇芯光電的光子芯片研發也屬于硬科技范疇,布科思的智能服務機器人、工業無人機領域的因諾航空、關注社群動態大數據分析的九索數據、諾維北斗的北斗導航應用技術都屬于硬科技范疇。同時,集成電路制造、通訊終端設備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光電子器件及其他電子器件制造、電子元件及組件制造等;龍頭骨干企業主要從事電子核心基礎產業制造,通信終端設備制造,光電子器件及其他電子器件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品以集成電路中的高性能傳感器用關鍵芯片這些產業也均屬于硬科技范疇[1]。

參考資料:

[1] ;中國網.“硬科技”五問

硬科技研究報告: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院:2019中國硬科技發展白皮書(194頁).pdf

清科研究:2018年中國硬科技產業投資發展白皮書(239頁).pdf

紫光股份-深度報告:硬科技掘金系列(1)數智化時代硬科技龍頭破浪啟航-20211031(59頁).pdf

電力設備行業深度報告:逐鹿“硬科技”~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210831(45頁).pdf

光峰科技-硬科技鑄就激光顯示賣鏟人家用放量打開第二成長曲線-210805(32頁).pdf

2022年度機械行業策略報告:硬科技+新能源引領裝備升級新征程-220103(34頁).pdf

【研報】智能制造行業2020年中期策略報告:緊抓“硬科技” 布局“超預期”-2020200630[32頁].pdf

計算機行業深度報告:尋找數字經濟中的“硬科技”-210815(25頁).pdf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間
上一篇:邁瑞醫療
下一篇:消費金融
客服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