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電子商務模式因地域不同,產業不同,其特點也不盡相同。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十種模式。
(1)浙江遂昌模式
遂昌縣地處浙江省麗水市,借助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著力發展農村電商,助力地方經濟發展。2013年1月淘寶網遂昌館上線,標志著“遂昌模式”初步形成,2014年趕街項目啟動,全面激活農村電商。遂昌模式以本地化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商為核心,網商為基礎,傳統產業為動力,在政策、產業和市場環境有機結合的驅動下搭建特色服務平臺,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線下業務與線上平臺完美結合、產業價值鏈上的成員多樣化盈利、擁有大量高粘度的消費者特點的創新型農村電商模式。
(2)浙江臨安模式
浙江臨安依托地方特色堅果炒貨農產品,利用地域優勢緊貼杭州的基礎設施及政策環境,大力推進縣域電商的發展,形成了以臨安市電子商務產業園、龍崗堅果炒貨食品園(城)、農產品基地(村)為主的多個農村電商發展點。臨安這種以地方特色農產品為主打的電商發展模式,產品品牌尤為重要,需要政府和企業多方面的努力。
(3)浙江麗水模式
浙江麗水的梧桐工程以全力打造區域電商服務中心目標,幫助電商企業做好配套服務,使麗水的電商企業順利孵化成長壯大。在政府扶持下,麗水人以點帶面形成多個淘寶村,解決了如農產品質量無法保證、農產品電商氛圍不濃厚、農產品流通結構松散、投資監管不到位等多項問題。
(4)浙江桐廬模式
桐廬是杭州轄下的一個縣,獨特的區位優勢為桐廬縣電商發展提供很好的支撐。桐廬是中國著名的制筆之鄉,制筆行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產業鏈,集群內在的創新優勢非常明顯。桐廬縣的農村電商采用了信息中介模式、虛擬社區模式、電子采購模式、供應鏈整合模式以及第三方電子交易市場模式等多種形式建立多家淘寶店,收益良好
(5)河北清河模式
“清河模式”主要是依靠當地政府和淘寶平臺的良好配合,以“專業化+淘寶平臺”的組合模式來探索當地農村特色產業,利用強勢的網絡渠道來開拓市場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早在2008年清河羊絨制品市場運營之初,清河縣委政府就提出了“網上網下互動,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互補”的發展思路,在羊絨制品市場內大力營造適合電子商務發展的經營環境。目前,清河模式有了新的發展,縣政府依托電子商務帶來的優勢,引導羊絨產業集群由傳統“織造”向現代“智造”發展,力求把羊絨產業集群打造為“智能生產+智慧市場+柔性供應”的智慧型集群。
(6)山東博興模式
作為全國草柳編工藝品出口基地,博興淘寶村因其農產品的特殊性可謂是自然形成,不僅貨源充足,而且產品質量和顧客口碑一直不錯,電商門檻和成本不高,更是易學和模仿。博興灣頭村草柳編產業正是在農村電子商務的興起與發展過程中,走上了產業轉型之路,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淘寶村
(7)浙江海寧模式
海寧是全國有名的皮草城,在當今成規模的皮革行業中脫穎而出,企業銷售業績不俗,不少青年企業家紛紛通過電子商務進行網上創業,取得巨大成功,成為“浙江省首批電子商務示范市”和“浙江省電子商務創新樣本”。目前,通過阿里巴巴、天貓、淘寶等B2B或者B2C平臺,供給網絡銷售是海寧皮草最為火爆的銷售模式。
(8)甘肅成縣模式
2013年以來,為了促進農產品銷售和農民增收,隴南市政府高度重視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和措施,并在資金上給予扶持和獎勵,農產品電子商務逐漸在隴南得到發展,并形成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成縣模式”。成縣政府在扶植農村電商發展的同時,也注重人才的培養,制定電子商務人才培訓體系,在本縣范圍內開展各種技能培訓,邀請電子商務專家、創業成功的企業家有針對性的開展培訓。
(9)吉林通榆模式
通榆縣具有地理區位偏遠、自然條件相對不利、產業結構落后、資源難以開發的特點,經濟長期落后。在這種情況下,通榆縣政府引進外援,與杭州常春藤實業有限公司開展合作,建立電子商務公司,為通榆農產品量身打造“三千禾”品牌,由利益相關方共同分享價值,電商企業成為鏈接農戶、政府與消費者的“橋梁”,最終實現了多方共贏的新格局。作為全國第三個“千縣萬村計劃”農村淘寶示范試點縣,阿里計劃三年內在通榆縣設置100個村級淘寶服務站點,推動項目在基礎設施、物流通路、發展環境等方面的建設,期望吸引更多電商落戶通榆,從而帶動通榆電子商務行業的整體發展。
(10)陜西武功模式
武功縣提出了“買西北、賣全國”的口號,提出要將武功打造成陜西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地、聚集地和電子商務物流集散地,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電商行業、大批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政府部門重視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從政策方面給予保障,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措施,加強人才培養,為農村電商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