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3年—2008年概念雛形
2003年1月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的俞孔堅、李迪華出版《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交流》一書,書中寫道“河流兩側的自然濕地如同海綿,調節河水之豐儉,緩解旱澇災害?!碧岢觥昂>d”概念比喻自然系統調節洪澇的能力。
(2)2008年—2011年實踐探索
2008年5月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天津橋園,建設城市廢棄地的生態恢復工程?;诰坝^再生策略,提出生態適應性調色板概念,在場地挖21個坑洼,形成濕地水泡,以收集雨水,營造水敏性景觀,建成具有雨洪蓄留的多功能生態公園。
2010年5月上海世博后灘公園實踐探索,建立了一個可復制的水系統生態凈化模式和低維護的公園管理模式
2010年5月遷安三里河生態廊道實踐探索,結合城市雨水收集和中水的生態凈化和回用,使綠帶具有雨洪調節功能,營造了一個帶狀綠地型生態基礎設施工程。
2010年11月哈爾濱群力雨洪公園實踐探索,改變傳統市政工程解決雨洪問題的方式,利用景觀滯留和凈化雨水,起到海綿的作用,探索了綜合解決城市雨洪問題的方式
2011年3月湖南常德市環衛處宣教中心的劉波通過九三學社中央向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提交《關于科學利用與管理城市水資源的提案》,提出“建設海綿體城市,提升城市生態還原能力”。
2011年12月清華同衡市政規劃研究所的董淑秋與韓志剛發表《基于“生態海綿城市”構建的雨水利用規劃研究》的文章,首次在學術期刊中提出“生態排水+管網排水”的“生態海綿城市”規劃概念。
(3)2012年—2013年概念發展
2012年7月北京“7·21”暴雨后,俞孔堅書信市委書記郭金龍,建議“建立‘綠色海綿’解決北京雨洪災害”。
2013年3月常德市江北水系綜合治理辦公室的劉波通過湖南代表團羅祖亮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交《關于科學利用與管理城市水資源的建議》,再次提出“建設海綿體城市”的建議。
2013年10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水文氣象學院的林炳章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的極端暴雨時間和防洪減災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建議借鑒美國經驗,建設一座“海綿城市”。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談到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4)2014年—至今概念形成
2014年2月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發布《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年工作要點》貫徹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提出海綿型城市設想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5次會議上,提出新時期治水思路,同時再次強調“建設海綿家園、海綿城市”。
2014年10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明確“海綿城市”概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