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三個皮匠報告百科 > 股權融資

股權融資

目錄

股權融資是什么

股權融資是指股權融資是企業最常用的融資方式,股權是企業股東的所有者權益,企業的所有者通過增發股權的方式吸引外來投資者,企業的股東愿意放棄部分企業的所有權,通過增資引入新股東的方式。從股權融資取得的資本不需要償還,但新股東要與老股東分享公司的利潤。這樣原有股權所有者的股權數量被稀釋,總股權數量增加。

股權融資可以通過現金增資也可以是實物或無形資產增資,但除現金增資之外都需要有資質的相關評估機構對增資的實物或無形資產進行認定和評估,具體以什么形式主要是根據原有企業股東與新進企業股東之間的約定。股權融資最大的特點是不用償還利息和本金,假設企業永遠的存續下去新進入企業的股東將和原股東享受同樣的權益,即按相應股權比例參與公司的生產經營決策以及享有公司分紅或承擔公司虧損的權利。

股權融資

股權融資的分類

(1)股權融資按照融資時間可分為:初始股權融資和后續股權融資。

初始股權融資是指具有上市資格的公司第一次將它的股份向公眾出售,即IPO;后續股權融資包括配股和公募增發。配股是指上市公司根據公司經營發展需要,經有關部門批準后,向其原股東按其持股比例認購配售股份的行為。該行為本質上是為了向原股東籌資資金。公募增發是指從公眾那里公開籌集資金以增加資本的行為。

(2)股權融資按渠道劃分可分為:公開市場發售、私募發行。

公開市場發售就是通過二級市場發行股票獲得資金,過程中面向所有社會投資者,包括首次公開募股(IPO)、增發和配股都是利用二級市場進行股權融資的主要形式。所謂私募發行,是指企業根據自身需要,積極主動尋找特定的投資者,并吸引他們投入資金入股企業的融資方式。

股權融資的方式

(1)增資擴股融資

增資擴股融資是指中小企業根據發展需要擴大股本,整合所需資金。根據擴股價格與股票原始賬面價格的關系,可分為溢價擴股和平價擴股。根據資金來源劃分,可以分為內源增資擴股(集資)和外源增資擴股(私募)。增資擴股是直接投資籌集的資金屬于自有資金。與借入資本相比,它可以提高企業的信用狀況和借款能力,對擴大經營規模、增強實力具有重要作用。資金沒有固定支付的壓力,財務風險較小。增資擴股,不僅能吸收直接投資籌集資金,而且能直接獲得其所需的先進設備和技術,籌資方式與單純籌資相比,能更快地形成生產經營能力。雖然增加資本的報酬更加靈活,但投資者分享利潤的資本成本更高。特別是經營條件好,利潤較高時更是如此。投資者通過增資擴股籌集資金,一般都會獲得與投資額相對應的經營管理權,這是接受外來投資的成本之一。

(2)股權出讓融資

股權轉讓融資是指中小企業將其部分股權轉讓,以籌集企業所需資金。根據股權轉讓價格與其賬面價格之間的關系,股權轉讓融資可以分為溢價股權轉讓、平價股權轉讓和折價股權轉讓。按股權轉讓比例可分為全部股權轉讓、大部分股權轉讓和少數股權轉讓。股權轉讓后,原股東的股權被稀釋,甚至喪失控制地位或完全喪失股權。隨著股權結構的變化,企業的經營權也隨之發生變化。轉讓股份的控股股東享有管理權。當企業的管理權發生變化時,新的管理者可能會有不同的發展戰略。新管理者從自身利益出發,可能會徹底改變創業者的初衷和設想。投資者往往希望看到投資的短期回報,所以他們可能不像企業家那樣關注企業的長期發展前景,所以他們改變企業的發展戰略,以實現短期利潤。因此,股權轉讓融資可能會影響企業所有者的控制權和企業的發展。在很多情況下,資本和原有的發展戰略之間會出現兩難的局面[1]。

股權融資的優勢

股權融資在企業投資經營中具有以下優勢:

(1)股權融資需要建立更為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公司治理結構一般由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人員組成,形成多重風險約束和權力制衡。降低了企業的經營風險。

(2)在金融交易中,大家比較關注信息的公開性、有效性。從而,證券市場在信息披露和價格成本上的競爭力要比貸款市場有優勢。

(3)如果借款人占有企業很大的股份,則其利用企業借款進行風險投資和產生信用風險的可能性會比較小。由于借款人在這樣做時損失慘重,借款人的凈值越大,根據貸款人的意愿采取行動的動機就越大,銀行的債務違約和損失的可能性就越小。

股權融資的缺點

(1)當企業在利用股權融資對外籌集資金時,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就可能產生進行各種非生產性的消費,采取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股東的投資政策等道德風險行為,導致經營者和股東的利益沖突。

(2)代理人利用委托人的授權為增加自己的收益而損害和侵占委托人的利益時,就會產生嚴重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3)當企業利用負債融資時,如果企業經營不善,經營狀況惡化、債權人有權對企業進行破產清算,這時,企業經營管理者將承擔因企業破產而帶來的企業控制權的喪失。

股權融資的特點

(1)引發股權關系變化。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公司股東持有股份的數量即對公司各種決策有多少份額的表決權,股權融資導致公司股權變化,從而重構股權關系,對企業控制、監督和公司價值索取等相關權利進行重新分配。

(2)股權融資具有長期性。在現代會計制度下,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假設即企業長期存續,與債券融資普遍具有特定期限不同的是,只要企業長期存續未發生經營不善造成破產重整和清算的情形,股權就會一直存在。當然也有特殊情況,例如上市公司實施股份回購并注銷相應股權從而實現提高ROE的情形。因此在企業經營穩定的情況下,一旦通過股權投資到企業,在沒有活躍二級市場的情況下將難以退出。

(3)財務成本較小。以IPO或上市公司再融資來說,企業進行股權融資可能產生保薦費或者承銷費,但是不會產生固定支出的債權性質的利息支出,而股利的支付完全與公司生產經營以及分紅政策掛鉤,而且可以采取現金支付或新發股份支付等多種方式,除非企業出現重大問題或者資產重組,通常情況下無法歸還本金。股權融資的方式主要包括公開市場融資以及私下股權關系的轉讓。以上方式主要有在公共和開放的市場上進行發售或在非公開的市場上進行發售。兩種方式的主要區別在于公開市場發售的參與人包括所有公眾投資人及專業投資機構,而非公開市場發售的投資參與人主要是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其中非公開市場發售的方式主要是由保薦承銷機構或者企業通過各種渠道尋找到愿意投資的投資機構,大家協商一致后以特定的價格買入特定數量增發的股份。目前在我國的股票市場中,上市公司一般會采取定向增發的方式(非公開發行股票),私下將股權轉讓給相應的戰略投資人,該部分投資人不僅是簡單的進行財務投資,而是通過入股將自己的資源與企業自身的資源進行結合,形成協同效應,最大化企業的生產經營潛力從而得到可觀的收益。在找到戰略投資人以后,企業與其約定以一定的價格投資企業股份,完成股權認購協議的簽署,完成工商登記,最后達到完成入股的目的

股權融資與債權融資的區別

債權融資,是指有償使用企業外部資金,取得資金的使用權資金的使用權,支付利息,到期歸還本金的一種融資方式。

(1)風險不同

對企業而言,股權融資的風險肯定是要小于債權融資的風險,股票投資者對股息的收益通常是由企業的盈利水平和發展的需要而定。與發展公司債券相比,公司沒有固定的付息壓力,且普通股也沒有固定的到期期日,因而也不存在還本付息的融資風險。而企業發行債券,則必須承擔按期付息和到期還本的義務,此種義務是公司必須承擔的,與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盈利水平無關。當公司經營不善時,有可能面臨巨大的付息和還債壓力導致資金鏈破裂而破產,因此,企業發行債券面臨的財務風險高。

(2)融資成本不同

從理論上講,股權融資的成本高于負債融資,這是因為:一方面,從投資者的角度講,投資于普通股的風險較高,要求的投資報酬率也會較高;另一方面,對于籌資公司來講,股利從稅后利潤中支付,不具備抵稅作用。而且股票的發行費用一般也高于其他證券,而債務性資金的利息費用在稅前列支,具有抵稅的作用。因此,股權融資的成本一般要高于債務融資成本。

(3)對控制權的影響不同

債券融資雖然會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能力,但它不會削減股東對企業的控制權力。如果選擇增募股本的方式進行虹信融資,現有的股東對企業的控制權就會被稀釋。因此,企業一般不愿意進行發行新股融資。而且,隨著新股的發行,流通在外面的普通股數目必將增加,從而導致每股收益和股價下跌,進而對現有股東產生不利的影響。

(4)對企業的作用不同

發行普通股是公司的永久性資本,是公司正常經營和抵御風險的基礎,主權資本增多有利于增加公司的信用價值,增強公司的信譽,可以為企業發行更多的債務融資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企業發行債券可以獲得資金的杠桿收益,無論企業盈利多少,企業只需要支付給債權人事先約好的利息和到期還本的義務,而且利息可以作為成本費用在稅前列支,具有抵稅作用,當企業盈利增加時,企業發行債券可以獲得更大的資本杠桿收益,而且企業還可以發行可轉換債券和可贖回債券,以便更加靈活主動的調整公司的資本結構,是其資本結構趨向合理。

股權融資成本

企業股權融資成本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股票的發行成本。這主要是指企業在籌集和發行股票時所花費的成本。主要包括該階段花費的相關的承銷費、財務費用、手續費、評估費用等。目前通過股權融資方式來融資的方式受到我國上市公式的青睞,這是因為我國的證券市場上的股票IPO、定向增發與配股的成本都比較低。

(2) 股息與紅利。不同于債權融資,股權融資過程中上市公司無需歸還投資者本金,只需要定期支付股息和紅利即可。金融市場發展越來越迅速了,規范性也越來越強了,因此監管機構在企業信息披露方面的管控也越來越嚴格了。就企業自身而言,不給股東分紅,就會損壞企業在投資者中的形象,股東就會將之前在該公司投入的資金轉投其他企業獲利,資金流出,股價降低,由此導致企業遭受損失。因此,無論是從監管角度還是從自身長遠發展的角度,企業都應當制定出合適的紅利支付方案。

(3) 信息不對稱成本。所謂的信息不對稱成本是指,由于不同的投資者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同的,而掌握信息更多、更快的人,無疑比其他投資者更占據優勢,在交易中可以先一步采取行動,在股票交易中也會獲取更多的收益。一般情況下,公司會比投資者了解更多的信息。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股票價格與其內在價值不符,新進入的投資者會要求更多的收益,企業資本成本就會增加。

(4) 代理成本。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企業規模不斷增加,企業需要聘請職業管理人來管理公司。職業管理人加入后,企業的經營權和所有權相分離形成委托代理關系。職業管理人和企業所有者利益有所不同,股東注重的是股東利益最大化,代理人則會更顧忌自己的利益。由于職業管理人和企業所有者利益存在分歧,因此兩權分離時會給企業帶來不利的影響,代理成本便由此產生。

(5)機會成本。不同的融資方式之間成本存在差異,因此選擇了一種融資方式,就意味著放棄另外一種,因此而造成的成本的增加便是機會成本。在融資過程中,機會成本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指由于目前選擇的融資方式比其他方式更高,選擇目前的融資方式就會給企業帶來隱形損失;第二部分是指放棄了提高原有股東收益的機會成本;第三部分是指放棄了可能存在抵稅好處的機會成本[2]。

參考資料:

[1]閆曉瑞.J公司股權融資方案研究

[2]白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股權融資成本的影響研究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間
上一篇:社會責任投資(SRI)
下一篇:側袋機制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